寶寶到了一定年齡后,也會有自己的情緒,有些寶寶脾氣還很大。那么碰到這些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在表達憤怒或者不滿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顯性的,一種是隱性的
顯性的表達就是我們常說的行動派
行動派:摔東西,砸東西,打架,自傷或自殘,尖叫或者瘋跑。不使用語言,但是我用行動告訴你,我生氣了。
媽媽:“小麗,不要把飯灑在桌子上?!?/p>
媽媽轉(zhuǎn)過身繼續(xù)炒菜,突然聽到身后一陣聲響,等媽媽再回頭時,餐桌上已經(jīng)做好的兩道菜被打翻在地,一片狼藉,小麗站在餐桌旁,臉上有著歉意和小竊喜。
這樣陽奉陰違的情況,常常發(fā)生在“多動癥”的孩子身上,他們不是不明白你的意思,只是他們在情緒上無法接受你對他的“評價”
當這些孩子和這個世界互動的時候,他們每時每刻產(chǎn)生的感受需要表達的通路,而“問題行為”似乎恰好能夠最直接的表達自己
而隱性的表達并不是不表達,只是它裹上溫和的外衣,確依舊會傷害到我們的關(guān)系
隱性的表達就是我們的迂回派
迂回派:沉默,回避或逃避,表現(xiàn)出無能,拖延,打岔或轉(zhuǎn)移話題,依賴。我很生氣,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達,好吧,我什么也不做,就這樣吧。
老師:“浩浩,快進來,最近過得怎么樣?”
浩浩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來,“老師,我不想上課,我不會,我不知道做什么”。
沉默了好一會兒,浩浩又說:“老師,你難道不應(yīng)該先道歉”。
我一時沒有反應(yīng)過來,原來是上一周,浩浩打壞了我的茶壺,我批評了他,他生氣了,可是那個時候他沒能夠表達出來,于是演變成了這樣的一種“無聲”的抗議。
這就是孩子會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會無意識的使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是憤怒。可是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積極的溝通。
以上兩種表達生氣的方式,都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如果家長自己也使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氣,也會給孩子做出“錯誤”的示范
首先,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內(nèi)心允許“別人”生氣嗎?
“這有什么好生氣的?”,“他憑什么生氣?”這樣的話你對孩子或者其他人說過嗎?或許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當我們不能接納孩子“可以生氣”時,上述的兩種表達方式就會不斷上演
當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可以生氣”時,上面的方法也會是我們不時會用到的
接納生氣的孩子,接納生氣的自己,尋找更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要知道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是我們的內(nèi)心不斷運轉(zhuǎn)的結(jié)果
你需要穿越行為,看到它真實的意圖,再去疏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