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慢慢成長,孩子們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緒。而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認識情緒。那么想要讓孩子認識情緒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產生一些情緒問題。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大發(fā)脾氣:我要吃糖!我要買玩具!我不要穿這個,我要穿那個!我要去游樂場,我不要去幼兒園……跟小朋友之間也會產生情緒:毛毛總是搶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時候自己玩著玩著也會突然鬧情緒:媽媽這個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臟了……
對于正在哭鬧的孩子,為什么講道理沒有用?就像我在《親子溝通|果媽支招如何與熊孩子對話》中曾說過的,對于正在處于情緒中的孩子,家長說的越多、勸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鬧的越厲害,是因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壞孩子的宣泄過程。
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有情緒也是理所當然的。有情緒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調節(jié)。
了解情緒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一模一樣的情緒。在學習情緒調節(jié)方法之前,我們首先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情緒反應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調節(jié)它。
1、了解自己的情緒基調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緒表現,比如,一個人遇到事情經常唉聲嘆氣,這種情緒就是這個人的情緒基調,對于相對穩(wěn)定的情緒基調需要更深層次的情緒調節(jié)。
2、了解自己的情緒強度
有些人發(fā)怒時,吵架、摔東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應很激烈。而有些人雖然也很生氣,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這說明人的情緒強度有差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很容易激動,如果是情緒容易激動、表現特別明顯的人,更需要先從行為上去改變。如果是情緒表現一般,容易悶在心里的人,需要先從想法上多去改變。
3、了解自己的情緒內容
人們會對一些特別的事情有特別的反應,比如,有人特別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別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還沒弄清怎么回事,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完全變了一個人,這種不同尋常的反應說明,他們對這類事情絕對是不可以接受的,這是他們的邊界,容不得別人觸碰。
4、細分自己的情緒
同一件事,可能會引發(fā)不同的情緒,要分清主要情緒和次要情緒。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鉛筆,我又憤怒又悲傷。因為希希冤枉我,我憤怒;我悲傷是因為之前我倆還那么好,現在變成了這樣。
細分情緒幫助我們了解到哪個情緒是最強烈的,需要特別處理,這樣能幫助自己分清生氣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難以解決的情緒
主要是自己難以描述、難以表達、難以解決的情緒。
并不是每個人在描述自己情緒時,都能準確描述,這需要我們去練習,我們難以表達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困擾。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發(fā)怒,真的生氣了,也憋著,回頭又跟自己較勁,這對自己的傷害就很大。
通常我們難以表達的情緒也是我們比較難以解決的情緒,并且會體現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比如我們忍不住發(fā)怒,那么如果有一個人對著我們發(fā)怒,我們是很難勸他冷靜下來的,有可能比他還生氣呢。親子關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一發(fā)脾氣家長就忍不住爆發(fā),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幫孩子認識情緒
1、抓住機會給情緒命名
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的互動中,經常和孩子就情緒進行命名和解釋,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學習不同情緒的命名和含義,也能發(fā)展出更好的情緒理解、表達和調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氣的時候,父母可以說,我看到你的眉毛都豎起來了,看起來你真是很生氣。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見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說,寶貝,你的玩具不見了,現在一定特別傷心……
給孩子的情緒命名,其實也是換一種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的情緒媽媽能接受,你的情緒和感受也很重要。這樣會讓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不那么慌張和手足無措,之后才能更積極去尋求調整方法。
2、游戲中認識情緒
平常跟孩子玩游戲,或者角色扮演讀繪本,既讓孩子覺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緒是什么樣的。
比如之前給大家推薦的繪本《弗洛格生氣了|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跟孩子一起分角色來讀這個繪本,探討弗洛格為什么生氣了?讓孩子感受當下弗洛格的情緒,還可以再結合孩子的經歷,讓孩子更直觀理解這種情緒。
情緒不是一下子產生的,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內在模式的一種反映。讓孩子學會調節(jié)情緒,是引導和幫助孩子調節(jié)情緒的基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