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聽話的小寶寶,這個法寶最好用!有的父母真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氣,逼著自己一定要讓寶寶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但是又讓自己精疲力盡。
想跑進(jìn)哪個跑道,取決于我對這些“兩腳獸”的了解,以及,我的思維方式。
為了不讓自己變成家里情緒最不穩(wěn)定的那一個,我摸索到最簡單的思維方式,大概就是四個字——少說多做。
“飯是吃的,不是扔的,你不要扔到地上哦,你扔到地上,好浪費(fèi)啊,你不要浪費(fèi)糧食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不知道啊?!?/p>
阿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蹲在地上一個勁地收拾。
“寶貝想扔?xùn)|西,就扔球哈,想吃飯,我們就回餐椅上?!?/p>
這個小吃貨明顯還想吃,又巴巴地跑回餐椅邊上,指著要上去。
我把她抱回餐椅,她又想扔飯菜時,看了我一眼,我擺了擺手,又做出很夸張地用牙齒嚼東西的樣子,她笑了起來,才停了扔飯的動作,把飯塞進(jìn)了嘴巴里。
其實(shí),這么小的娃,她的認(rèn)知水平?jīng)Q定,她是聽不懂大人的長篇大論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前后邏輯,阿姨說得越多,越是在增加她理解的難度。
而如果我用行動來拒絕錯誤的行為,示范正確的給她看,她很快能理解我想表達(dá)什么。
皮亞杰的認(rèn)知發(fā)展理論認(rèn)為,嬰兒和學(xué)步兒用眼、耳、手和其他感官進(jìn)行“思維”,他們還不能在頭腦里進(jìn)行很多活動。
那大人的“做”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如果孩子愛打人,抓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說:“打人很疼,你可以摸哦?!比缓笞屗谖覀兇笕说哪樕厦幻?
如果孩子愛扔玩具,撿起他的玩具說一句:“這個不是扔的,還可以這樣玩?!比缓笳故疽恍┩婢哽趴岬耐娣ǎ欢鼙晃抗?。
記得寧寧2歲2個月的時候,非要自己刷牙,刷完以后,還拿牙刷去刷水池。
有潔癖的拍爸看到,差點(diǎn)跳起來,趕緊上前去搶救牙刷:“這個是刷牙的,不是刷水池的!刷水池好臟的啊……”
可能是寧寧感覺到拍爸的緊張,竟然拽著牙刷就是死不放手,還“啊”地尖叫起來。
如果這時候我也動手去搶,場面不堪設(shè)想,我急中生智操起放在水池一旁的大刷子來刷水池說:“這個才是刷水池的,也好好玩哦?!?/p>
寧寧立馬把牙刷放了,去搶我的大刷子,我乖乖讓給她,這才把親子沖突光速扼殺在搖籃里。
有時候就算是講幾句簡短的道理,但還是不如給孩子替代方案來得有用。
每當(dāng)想要對這些還不滿3歲的小豆包說“不”時,我腦海里漸漸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我做點(diǎn)什么,能讓她合作,而不是先開口嚷嚷。
這樣也能讓我說的話盡量簡短。
在華德福的理念中,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xué)習(xí)的。而模仿的前提,當(dāng)然是我們大人先要做點(diǎn)什么。
記得第一次把寧寧帶去華德福的親子班,我一進(jìn)教室就傻眼了,大人們都在忙做手工,孩子們跟在一旁玩東玩西,我都分不清誰是老師,誰是家長。
加入他們一段時間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他們陪伴孩子的節(jié)奏。大人做的事情,孩子也會跟著模仿,不需要說太多指令。
就連吃東西,本來寧寧不喜歡吃雞肉,說多少遍“好好吃哦”,都不如我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很香,還特享受的樣子,她也會跟著一起吃起來。
上了華德福幼兒園,老師們把“少說多做”更是發(fā)揮到極致。
看見孩子的手臟了,老師會走到孩子身邊,溫和地拉著她的小手帶到水池跟前,讓孩子洗手。
想讓孩子收拾玩具,也是邊唱收拾玩具的童謠,邊一項一項做給孩子看,孩子也會跟著一起來收拾。
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更是一聽見童謠響起來,就知道要收拾玩具啦,根本不需要任何一句生硬的指令。
這些老師們,從來都不會和孩子硬碰硬,走到孩子的對立面去。
我在家里也如法炮制,給寧寧洗屁股時給她唱:“洗呀洗呀洗屁股,洗到一個好屁股……”
通常喜歡亂跑的寧寧,就真的愿意乖乖來到我身邊。
我想,老師們就是充分了解了這些“兩腳獸”的心理特點(diǎn),每次都是從孩子們的視角出發(fā),才能讓孩子愿意合作吧。
它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個飛速跨越期。
他們從沒辦法自由移動身體、全然依附大人的弱小生命,進(jìn)步到可以直立行走、獨(dú)立表達(dá)意愿的個體,這變化帶來的喜悅、迷茫和探索,全都由那小小的身體來承載。
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多想出幫助他們成長的辦法。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