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個聯(lián)姻名詞——和親。最出名有兩位,漢朝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對于這種換取和平的方式,史書與民間是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史書上總是大書特書以一人換取了邊境的安寧,促進了兩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等等,總之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光芒萬丈。
然而民間卻認(rèn)為和平更靠的是實力,犧牲一名女子實在太過屈辱。唐朝詩人李山甫就曾作詩為:遣妾一生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這種政策是好是壞,各有看法,我們今天只來說說和親女子的事。
中國和親史上最出名的是在漢唐,但巔峰時期卻是在清朝。滿清能夠打入關(guān)內(nèi),其實也依靠了蒙古部落的力量,一是為了拉攏,二是為了堤防,清朝皇室與蒙古貴族多有姻親,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孝莊太后、哲哲皇后等等。
而在滿人入主中原后,與蒙古部落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變了,蒙古從盟友變成了需要制衡的北方邊患,自此清朝開始大量的將公主嫁到草原,一方面是希望這些女子能幫清王朝監(jiān)控蒙古草原的動向,另一方面也是想能讓清朝的公主誕下將來的可汗,這樣就能更好的掌控蒙古。
不單清朝如此,每一個和親的王朝其實都抱有這樣的想法,和親起于漢朝。在白登之圍后,劉邦被迫嫁了宗室子女給冒頓單于。劉邦之后,漢武帝劉徹之前,60年內(nèi)漢朝嫁了10位漢朝宗室女子給匈奴三代冒頓、老上、軍臣單于,軍臣單于一人就贏取了5位和親公主。
從漢朝到清朝,數(shù)量之上又是如此龐大,為什么很多和親公主沒有生育?且就沒有一位公主生下了日后的繼承者呢?
首先就是氣候問題,宗室子女或者皇帝之女那都是正經(jīng)的貴族出身,難免會有些嬌生慣養(yǎng),北方那種極為寒冷的氣候一般的人都無法適應(yīng)。
加上北方游牧民族醫(yī)療條件很差,即便生病了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草原之上爭權(quán)奪利也是常有的事,隨時跑來跑去,自己的性命都難保,更何況是孩子了。
其次就是游牧民族也不傻,他們知道和親背面的意義何在。就算老汗王再怎么寵愛和親過去的公主,再喜歡公主誕下的孩兒也不能立他為繼承人。
游牧民族并沒有中原王朝集權(quán),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草原也講根基,孩子的母族毫無勢力其他的貴族怎么可能服氣。
最后就是游牧民族一項殘忍的習(xí)俗——“父死從子,兄死弟繼”。這與中原女子“從一而終”的信念太過違背,公主嫁過去的可汗如果死了,那就要嫁給原本丈夫的弟弟、外甥,甚至是兒子。
著名的王昭君,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兩人其實生下過一個孩子名為伊屠知牙師。
結(jié)果呼韓邪單于死后,其長子雕陶莫皋繼任,這個雕陶莫皋不但強娶了王昭君,還殺了伊屠知牙師。
這種事情在中原人看來完全就是違背人倫,很多公主難以接受這種習(xí)俗選擇了自盡,她們生下的孩子也都死于繼任者之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