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道陳伯陶的人可能不多,但是暨南大學肯定是名聞天下。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是他創(chuàng)辦的,名字也是他起的,還以提學使身份,親自制定辦學章程。
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清末探花。他身上的奇聞逸事也不少,比如“十歲對詩,一句定佳人”、“ 一字之差,狀元成探花”等。
陳伯陶,東莞人,晚年在香港,逝后葬于黃埔區(qū)聯(lián)和街黃陂社區(qū)金峰嶺。2005年9月20日,該墓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 陳伯陶。
十歲對好詩 一句定佳人
陳伯陶(1855-1930),字象華,一字子礪,晚號九龍真逸,鳳涌(今東莞市中堂鎮(zhèn)鳳涌村)人,生于莞城。
陳伯陶家世務農,“曾祖允道,祖夢松,父銘珪(友珊),皆仕人也。銘珪于咸豐時當壬子科副貢?!痹谶@樣一個中國封建傳統(tǒng)的農耕世家,重學的傳統(tǒng)無疑對于陳伯陶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安丈偌绰斆艉脤W,為順德梁章冉先生高足,10歲能通五經。稍長師從粵中大儒陳澧先生執(zhí)經問業(yè),其學益進?!?/p>
因其聰慧,曾流傳過“十歲對詩,一句定佳人”這樣一段佳話:
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lián)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lián)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方文炳聽后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陳伯陶在他的一些詩作中,訴說了苦難百姓的辛酸,讀之讓人淚下,如:
《瓜廬詩剩》卷上的《饑兒行》:
大兒面如猴,小兒頸如鶴。
乾臘無人形,相負行郭索。
問兒何為瘦若此?父兮母兮饑已死
……
吁嗟饑兒誰復憐,偈不隨父母歸黃泉!
《瓜廬詩剩》卷上的《饑婦行》:
……
寡婦向我言,本有三壯兒。
兩兒饑已死,委棄荒山坡。
朔風怒號撼古樹,空房瑟縮無衣絮。
朝食糠秕夕草根,借問寡婦孤兒安得存!
一字之差,狀元成探花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老師陳澧更以對聯(lián)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
不過由于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陳伯陶奔喪回鄉(xiāng)不能上京參加會試。此后數年,他以教書所得,供養(yǎng)母親及弟、妹,直到弟、妹各自婚嫁,才復出應試。
▲ 陳伯陶行書。
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龢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并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xié)修,后又任國史館協(xié)修、總纂。1905年至1906年,先后任南書房行走、江寧提學使。
潛心教育,創(chuàng)辦暨南學堂
甲午戰(zhàn)爭后,陳伯陶人生幾經沉浮。先是到新加坡考察,回來后康有為邀請其入保國會,他匿避。后來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他攜眷回到東莞。得知慈禧挾光緒逃奔西安,他又從東莞啟程奔赴陜西。隨帝還京后,他前往日本考察教育。
他早年曾隨父在酥醪觀寒窗苦讀,從日本考察回國后,他作為酥醪觀住持四處奔走,游說勸喻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1906年10月,他在六朝古都南京創(chuàng)辦了方言學堂和中國第一所國立華僑學府、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其目的是“宏教澤而系僑情”,培養(yǎng)華僑學生的國文、國語及各科學。
“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塑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币饧疵嫦蚝Q螅h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后來該校遷到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zhàn)爭期間,歷經遷址、合并,直到1958年在廣州重建。
▲ 暨南學堂。
周孝中的《暨南逸史·暨南監(jiān)督探花陳伯陶》中提到,當年兩江總督端方創(chuàng)建暨南學堂,在江蘇選派留學生及籌辦學校等項,陳伯陶贊助最力,他為國內首個培養(yǎng)僑生的學堂命名“暨南”,并以提學史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jiān)督,親自制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
瓜廬著書,創(chuàng)立學海書樓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陳伯陶53歲,清廷繼續(xù)委以重任,命他出任江寧布政使?!安债敃r,迎養(yǎng)母親太夫人在京,已欲送親歸粵,見時事日非,私憂慨嘆,遂以母老多病,乞終養(yǎng)歸里?!?陳紹南《代代相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五月,陳伯陶棄官歸里。次年,他任廣東省教育總會長。
▲ 陳伯陶晚年與友人合照于香港。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九月,革命軍攻破廣州,陳伯陶攜帶家人前往香港九龍。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陳伯陶移居九龍官富場,署所居曰“瓜廬”,此后潛心著述,彰顯心志。
陳伯陶在香港隱居二十年,最大的貢獻就是著書立說,重輯《東莞縣志》等文獻資料,并與賴際熙等人創(chuàng)立學海書樓,開壇講經,傳揚國粹,倡施義學,以救當時不振的國學。
1930年8月20日,陳伯陶懷著對前朝的無限忠誠和對時事的無限惆悵,卒于香港九龍寓所,終年76歲。
駕鶴歸去,金峰嶺墓冢萋萋
2004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專家在蘿崗區(qū)蘿崗街黃陂村金峰嶺上發(fā)現了陳伯陶墓,其真假一度讓人猜疑。據當年文物普查組成員之一黃淼章介紹,陳伯陶之孫陳紹南80年代所編的《代代相傳》中有幾幅陳伯陶墓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下面寫有“陳伯陶之墓地是經過兩年尋覓才找到之風水山丘,坐落東莞”等字。但對比在蘿崗發(fā)現的陳伯陶墓,兩座墓無論從形制、周圍環(huán)境,還是破損之處都極其相似。
陳伯陶究竟是葬于東莞,還是廣州?
為此,文物專家們走訪東莞的文物部門,得知東莞并未發(fā)現陳伯陶墓。專家們再細看陳伯陶墓的右碑碑文,碑文云“……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廣州長安市小金峰之陽……”。據考證,“長安市”舊稱黃陂圩,又稱聯(lián)安市,距黃陂村里許。始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以“長治久安”為意,改為長安市。由此知,碑文所載地址就是蘿崗街黃陂村金峰嶺。后來陳紹南先生也指出《代代相傳》上所寫“坐落東莞”字樣是誤導所致,陳伯陶墓僅此一處。
▲ 陳伯陶墓。
目前陳伯陶之墓占地面積約兩百平方米,為山手灰沙墓,有一級護嶺,山林環(huán)繞,遠遠即可隱約看到高處那一對巍峨的華表。
該處坐北向南,由北往南分別是:墓后土碑,為青石質“陳山來龍”碑;墓正中有一塊連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浮雕圖案,墓碑刻有“清賜進士及第授榮祿大夫予謚文良江寧提學使陳公伯陶墓”。墓碑前的掛榜左右兩側各有一只小石獅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寫有“陳探花第”四字。右邊有一青石墓志碑,左邊墓志碑已毀。前臺有七級臺階,第二級有石獅一對,石獅基座上寫有“陳探花第”四字。第一級臺階有高約5米的花崗巖石華表一對,頂端各有一只小石獅。墓志原為兩石,墓地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有的字體剝落,無法辨認。后來據《清代碑傳全集》卷二十一陳寶琛所撰墓志銘,方得以補全。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