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說中國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過三代,是吧,子孫后代到了第三代開始就不爭氣了,但是曾國藩價不一樣。那么根據有關方面的這個調查統(tǒng)計啊,當今曾國藩兄弟的后人當中,還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曾國藩的家教有什么特殊之處呢,第一個特點就是不愿意子孫當大官,只希望他們成為君子。
他認為科舉很害人,為什么呢,因為科舉這個事兒它難度確實是太高了,要走通這條路,偶然性很大,不是說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這條路。為什么曾國藩父子考秀才都考那么難呢,曾國藩考七次,他父親考了十七次呢。因為當時考秀才的錄取率就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98%的人通不過這一步的考試。所以你要想科舉成功,你這一生至少要投入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全力攻讀范圍極窄的那的本應是教材,那么很多人浪費了十幾年也不見得成功。你比如另一位晚清的名人左宗棠他也是位天才。他比曾國藩聰明得多了,但是一直沒能考中進士。那么如果科舉不成的話,大部分人就會高不成低不就,成為肩不能肩手不能提的一個廢人,這輩子就廢了。
不見得所有的科舉不成的人都能做成左宗棠是吧,所以曾國藩一直說科舉一事誤人太深,太耽誤事兒。那么即使科舉成功,讓你走入仕途你當了官又怎么樣呢,曾國藩自己就是官場中人,他對當時官場的這個勢力和虛偽實在是太了解,他看到大多數讀書人在官場上沉浮多年,結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祿,發(fā)了家進了級,但是呢,丟失了初心和人品,可以說大部分官員都成了貪官。那么曾國藩認為一個人一生快不快樂不在于他做多大的官,賺多少錢,而在于你找沒有找到心靈的歸宿。那么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明理,只有明白的道理人生才快樂。所以曾紀澤十六歲那年,曾國藩在家書當中說,我已經決定了不讓這個孩子學八股文。
/a/5c7f8e43e5fa5.png"/>
那么不光這樣,因為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總想讓曾紀澤學八股,所以曾紀澤在老家呢也開始打開書本,準備學做八股。這個時候呢,曾國藩專門寫了封信給曾紀澤,囑咐他說千萬別聽你爺爺的別學八股,應該說曾國藩本身是個孝子,但是在這一點上他頂住了他父親的壓力。那么不做大官,做什么呢。做君子!君子在任何環(huán)境下不管是窮還是富,都能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這些快樂和寧靜跟財富地位權力無關。
那么同治元年,曾紀澤已經24歲了,曾國藩呢給他寫封信,說既然你不愿意當官,那么你這輩子呢不妨效仿王羲之,陶淵明那樣,就在家里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金運瀟灑,終老田園,這樣過一輩子也很好。我們看像曾國藩這樣不功利的家長,不僅當時非常少見,今天也是難能可貴,是吧。我們今天的家長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那什么叫成功呢,掙大錢,當大官,住大房子,開好車,哎這成功。但是曾國藩的標準不一樣,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夠不憑外物不平外在的東西就能夠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這一點呢,我想對我們今天的家長應該有所啟發(fā)。這是曾國藩家教的第一個特點,從小讓孩子有一個高遠的胸懷,注重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希望他們成為紳士,而不是執(zhí)著于世功層面的成功。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