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明宋時期是最不穩(wěn)定的,因為在這兩個朝代中,曾出現(xiàn)許多震驚朝野的大貪官、大奸臣,也曾出現(xiàn)許多讓人欽佩的民族英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就是明朝的一位民族英雄,忠臣于謙。
于謙出生于江浙地區(qū),祖上曾出過幾任官員,也算是官宦之家,直到父親這一輩才沒有走仕途,而是在家鄉(xiāng)隱居。于謙從小就刻苦讀書,最欽佩文天祥的氣節(jié),發(fā)誓長大后要成為像文天祥那樣剛直不阿,為民為國鞠躬盡瘁的好官。
24歲的那年,于謙考上了進士,開始正式走上仕途。漢王謀反期間,身為御史的于謙曾隨宣帝御駕親征,用義正言辭的激烈言語將叛王指責的瑟瑟發(fā)抖,連連認罪,宣帝因此龍顏大悅,任命于謙為江西巡按,對江西地區(qū)展開清查。
于謙沒有讓宣帝失望,他在江西巡視期間,平反了近百起冤假錯案,懲處了上百名貪官污吏,讓江西處于前所未有的海晏河清時期。這次的出色表現(xiàn),讓宣帝看到了于謙的才能,決定重用他,提拔他進入了兵部,擔任兵部右侍郎。
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的他很快在朝堂中嶄露頭角,成為了讓好官稱頌尊敬,貪官恨之入骨的存在。雖然那時于謙在朝中地位很高,卻算不上權(quán)力核心的重臣,直到后來保衛(wèi)京師,他才真正來到了明朝的權(quán)利中心。
土木堡之戰(zhàn),明英宗在奸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被也先瓦剌大軍大敗俘虜。當時朝中的大部分武將都被調(diào)往了前線,主持大局的只剩下一些文官。文官多是膽小怕事,所以在聽到圣上被俘的噩耗后,紛紛嚷嚷著遷都避禍。
然而人與人之間不盡相同,同是文官的于謙對其他人“縮頭烏龜”一般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斥責,并表示堅持守衛(wèi)京師,誓與國都共存亡。這份力排眾議的堅毅執(zhí)著打動了在場的諸多官員,就連監(jiān)國的郕王也同意了他的想法,最終選擇將京師的防御部署全權(quán)交予他,升任他為兵部尚書。
于謙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被俘,需立刻推舉一位新王繼位來穩(wěn)定朝綱。雖然明英宗早早就立了太子,但太子過于年幼,實在無法承擔重任。在此危機關(guān)頭,于謙推舉監(jiān)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繼位,作為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祁鈺繼位之后,對朝廷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安撫,于謙負責具體實施與安排。兩人一個坐鎮(zhèn)大局,一個攘外安內(nèi),迅速將瀕臨滅亡的明朝拯救了回來,同時休整兵力對也先大軍發(fā)起了猛烈的反撲。
也先看苗頭不對,將明英宗的性命作為籌碼,逼迫明朝退軍。兵將朝臣對此猶豫不決,不知是否為救明英宗妥協(xié),朱祁鈺也因為身份的尷尬,無法做出決定。此時于謙站了出來,堅決反對,不肯答應(yīng)也先以明英宗換取退兵的要求。在僵持之下,也先率先妥協(xié),宣布停戰(zhàn),并將明英宗直接送了回來。
這場明朝與瓦剌之間的斗爭,最終明朝大獲全勝,于謙也因此一躍成為百官之首,新帝朱祁鈺的心腹重臣。然而誰也沒想到,這番舉動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明英宗歸來之后身份十分尷尬,朱祁鈺沒有任何想還政的意思,還將他軟禁在宮中,將他的兒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然而他的命運很快迎來轉(zhuǎn)機,朱祁鈺病重之后,明英宗很快就聯(lián)合朝臣奪回了自己的皇位,并開始對朝堂進行大清洗。
在朝堂的諸多朝臣之中,明英宗把于謙列為首個清洗對象,以莫須有的罪名讓他鋃鐺入獄,隨后將他處死。很多人認為,于謙是明朝這次危機的最大功臣,不應(yīng)該獲得這樣冤死的下場。然而于謙的死其實要放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的。
站在明朝的角度上,于謙所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確實讓朝廷煥發(fā)了新的生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上,于謙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他先是反對營救他的要求,隨后又在他被軟禁時毫無幫助,反而與朱祁鈺推心置腹,對他忠心耿耿,這在他看來就是背叛的行為,所以處置于謙,明英宗是毫無愧疚的。可以說,早在明英宗回來的那一刻,于謙的死亡就已經(jīng)注定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