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即宋欽宗,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gòu)異母兄,生母是顯恭王皇后,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符三年(1100年),趙桓生于坤寧殿。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欽宗與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開封,卻無力抵御。靖康之變后北宋亡國,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于燕京,終年56歲,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獻陵。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宋欽宗在位僅一年多時間,卻走馬燈似地拜罷了二十六名宰執(zhí)大臣。其中對危局產(chǎn)生關(guān)鍵性影響者,則是耿南仲、李綱、種師道等人。他們的一些重要的救國之策不被宋欽宗采納,而一些重要誤國之謀卻又被宋欽宗采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員在《宋欽宗和他的四名宰執(zhí)》一文中,關(guān)于宋欽宗在位期間政治策略的得失,以及他治國一年的功過是非作出了評述。
一、與耿南仲
宋欽宗即位前,耿南仲曾任十四年的皇太子宮僚。宋徽宗寵愛三子鄆王趙楷,頗有廢立之意,據(jù)胡寅說:“淵圣皇帝在東宮,當(dāng)宣和季年,王黼欲搖動者屢矣。(耿)南仲為東宮官,計無所出,則歸依右丞李邦彥。邦彥其時方被寵眷,又陰為他日之計,每因王黼讒譖,頗曾解紛。”由于在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時的特殊關(guān)系,宋欽宗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命耿南仲為簽書樞密院事,耿南仲害怕金軍,“奉椒房出奔”,一度逃離開封,仍深得宋欽宗的信任。
耿南仲任執(zhí)政后最重要的政績,一是排除異己,二是“主和議”,破壞抗金。此兩條劣跡不是在平時,而是在危難時期,就不能不在北宋覆亡中起著惡劣的作用。怯于公戰(zhàn),勇于私斗,宋朝有不少士大夫,如果說他們治國和救國全然無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機謀權(quán)術(shù),卻又有足夠的聰明才智,耿南仲就是一個典型。
二、與李綱
當(dāng)金軍南侵之際,宋方朝野亂成一團,簡直是束手無策。時為太常少卿的李綱卻脫穎而出,超升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執(zhí)政。
宋欽宗隨即又授任他東京留守、親征行營使。正如《朱子語類》卷130所說:“當(dāng)時不使他,更使誰?士氣至此,消索無馀,它人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顧死,且得倚仗之?!崩罹V作為一個本不知兵的文臣,在倉猝之際,居然相當(dāng)有效地組織了開封的城防,屢次擊退了敵人。他既在士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卻又招致了同列很深的忌妒。宋欽宗本人來回搖擺于卑怯的投降主義和輕率的冒險主義之間,他委任李綱負責(zé)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權(quán),更不聽李綱的勸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公元1126)二月初,發(fā)生了宋欽宗批準(zhǔn)姚平仲劫金營而失敗的事件。李燾編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將此事歸結(jié)為“李綱主平仲之謀”,但李綱在上皇帝奏中明確說,“平仲之出”,“在微臣實無所與”。故《朱子語類》卷130力辯其非,說:“劫寨一事,決于姚平仲僥幸之舉,綱實不知?!笔聦嵣希舜谓僬皻喈?dāng)”,“行營司所失才百馀人,而(陜)3西兵及勤王之師折傷千馀人”,然而宰相李邦彥“方主和議,忌李綱主戰(zhàn)”,他與眾執(zhí)政乘機夸張事態(tài),諉過于李綱。宋欽宗驚慌失措,下令罷免李綱和統(tǒng)率陜西援兵的老將、同知樞密院事種師道。於是開封城中爆發(fā)了陳東領(lǐng)導(dǎo)的伏闕上書愛國群眾運動。
陳東直到臨死,也并未與李綱有一面之交。幾萬無組織的群眾云集宣德門下,正說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認(rèn)定,救國已非李綱莫屬。當(dāng)然,群眾運動到此也很難控制激烈的行為,如殺內(nèi)侍,毆擊宰相李邦彥等。但宋欽宗無疑是將愛國群眾運動視為厲階,不能容忍對其君主的挑戰(zhàn)。他雖然被迫復(fù)用李綱,也根本不可能有李綱在幕後操縱此次“伏闕”的證據(jù),而“自後君臣遂生間隙,疑其以軍民脅己”,“頗忌之”。當(dāng)時給李綱空名官告三千馀道,李綱“只用三十一道”,只因補無品小武官進武副尉二人,而宋欽宗居然親下御批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大臣專權(quán),浸不可長。”正如朱熹感嘆說:“如此,教人如何做事?”
宋欽宗曾被迫與金東路軍統(tǒng)帥完顏斡離不訂立城下之盟,事后他有翻悔,并聽從李綱建議,“解太原之圍”,拒絕割讓自太原、中山和河間三鎮(zhèn)以北的土地。
宋欽宗毀約之后,首要的問題是救援被圍的河?xùn)|首府太原。北宋晚期,其戰(zhàn)時統(tǒng)兵體制的一大弊病,是沿襲傳統(tǒng),往往還是由不知兵的文臣,以及宦官童貫、譚稹、梁方平等主持軍事。如前所述,李綱公開斥責(zé)耿南仲離間皇帝父子,雙方更多了一重嫌隙。當(dāng)宋軍初次救援太原失敗後,耿南仲乘機進言:“欲援太原,非綱不可?!彼螝J宗立即任命李綱為河北、河?xùn)|路宣撫使。當(dāng)時臺諫官陳過庭、陳公輔、余應(yīng)求等都看穿了耿南仲等人的用心,說李綱“不知軍旅,將兵必敗”,“為大臣所陷”,“不宜遣”。李綱本人也有自知之明,“再拜力辭”,說自己“且誤國事,死不足以塞責(zé)”。宋欽宗卻聽信讒言,為之震怒。宰執(zhí)中志同道合的同知樞密院事許翰,為李綱寫了“杜郵”兩字,引用秦將白起被賜死的典故。李綱至此不得不就任出行。
太原之戰(zhàn)是決定北宋皇朝命運的關(guān)鍵性一戰(zhàn)。太原失守,使金西路軍得以南下,與東路軍會師,而宋軍主力則在兩次救援戰(zhàn)中耗折殆盡,開封的陷落遂成定局。李綱并非在救援戰(zhàn)中不盡己力,卻在本來已是十分艱難的形勢下,又遇到朝廷的多方掣肘,終於在太原陷落後被劾下臺,貶黜出京。
正如后來胡寅評論說,耿南仲“中制河?xùn)|之師,必使陷沒,以伸和議之必信?!崩罹V的下臺,固然是快了耿南仲之流的私憤,但受害最深的,卻是宋欽宗本人。待開封再次被圍,宋欽宗于靖康元年閏十一月“驛召李綱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領(lǐng)開封府”,卻為時已晚。李綱接到此項詔命,大約是在靖康二年,即建炎元年(公元1127)三月,當(dāng)時金人正驅(qū)虜徽、欽二帝等北上。盡管有救援太原的失敗,但到南宋初年,朝野一切有識之士還是認(rèn)為,唯有李綱方能擔(dān)當(dāng)救國的重任。
史書評價
《宋史》贊曰:帝在東宮,不見失德。及其踐阼,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靖康初政,能正王黼、朱勔等罪而竄殛之,故金人聞帝內(nèi)禪,將有卷甲北旆之意矣。惜其亂勢已成,不可救藥,君臣相視,又不能同力協(xié)謀,以濟斯難,惴惴然講和之不暇。卒致父子淪胥,社稷蕪茀。帝至于是,蓋亦巽懦而不知義者歟!享國日淺,而受禍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