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青年才俊,被后人銘記。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李恪英勇果敢,德才兼?zhèn)?,深得李世民的喜愛,他的身世也頗具傳奇色彩。李恪的出身不凡,在文采和武藝上有極高的天賦,按理說他的人生應(yīng)該是一片光明,榮華富貴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出生在皇室自然有太多的隱晦,自古皇家多爭斗,李恪也免不了卷入這場紛爭當(dāng)中。
李恪最終成為爭斗的犧牲品,他一生的幸與不幸被載入史冊,人們每每讀到他的記載時,總是不斷嘆息,而這其中的種種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一、年少受封官職
李恪從小才華出眾,深得李世民的喜愛,根據(jù)許多史書的記載,李恪既文學(xué)才華出眾,又擅長騎射,可謂是文武雙全。李恪的脾氣性格也與李世民十分相似,性格活潑好動,尤其喜歡打獵。李世民曾經(jīng)多次得意洋洋地說,“這個兒子和我一樣英武果斷。”
貞觀二年,年僅十歲的李恪就被封為蜀王,擔(dān)任益州大都督的要職,同時行政上下監(jiān)管三十六州,但由于他年紀(jì)尚小,沒有赴任,而是遙領(lǐng)職位。益州大都督府,地段廣闊,人口眾多,經(jīng)濟(jì)富庶,有民族聚居于此,矛盾關(guān)系相當(dāng)復(fù)雜,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區(qū)。
在貞觀十三年大帳所存資料中記載,益州每個州有十七萬七千戶的人口,僅次于帝都長安,確實為帝國重藩中之重藩。而李世民將此地指派給李恪,足以看出李世民對他的看重和信任。
李恪獲封此重地,但又不去赴任,也是李世民對年紀(jì)尚小的李恪的照顧和對封地的重視。直到貞觀七年,才正式赴任。李恪在正式赴任齊州都督之前,還曾侍奉李世民,與他一起用膳。
李恪離宮赴任后,李世民感慨萬千,對房玄齡等眾位大臣說,想要時常和兒子多多相處,但是家與國不能兼并,實際是大不相同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可以代代傳承。
因此,貞觀十年,李世民想通過世襲封建,重置封國這樣的方式,去穩(wěn)固大唐王朝的統(tǒng)治,不顧眾位大臣的反對,將自己的兄弟兒子全部都世襲封建。
二、無緣太子之位
皇室之中太子之位一直都是眾矢之的,一個合適繼承人是大唐江山的延續(xù),在皇室中選擇繼承人,自古都是根據(jù)宗法制度挑選嫡長子作為繼承人的。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也是最好的人選,年滿八歲的李承乾,就被定為太子,昭告天下。
李世民對這個兒子十分給予厚望與期待,從小就對他悉心培養(yǎng),仔細(xì)教導(dǎo),希望有朝一日他能不負(fù)眾望,挑起肩上的重?fù)?dān)。但事與愿違,李世民萬萬沒想到自己給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非但沒有繼承自己的治國才能和雄圖大略。
反而整天的花天酒地,無所作為,絲毫沒有一個太子的樣子。李世民見到李承乾這副模樣,便想廢太子改立新太子。太子之位空出以后,需要挑選新的合適人選,李世民將目光轉(zhuǎn)移到李治和李恪兩人身上。
李恪文武雙全,不僅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又有帶兵出征打仗的果敢謀略,在李世民所有兒女中十分出挑,李世民對他是十分滿意的,甚至有意讓他當(dāng)太子。
但是由于李恪是庶出,他的母妃楊妃又是隋煬帝的女兒,李恪相當(dāng)于擁有一半的隋朝血脈,歷代皇朝都對自己的血統(tǒng)看的很重,國舅長孫無忌因此利用了這一點,向皇上進(jìn)言,極力反對李恪為太子。
李世民也萬分無奈,盡管自己非常喜愛李恪,但最后還是放棄了李恪,立了李治為太子。縱使李恪有萬般才華和能力,最后還是沒能成為太子,與儲君之位失之交臂。
三、被害蒙冤而死
當(dāng)初長孫無忌就是因為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如果李治當(dāng)了太子,自己將來也是位高權(quán)重的,所以才極力反對李恪當(dāng)太子,把李治推上儲君之位。李恪的才能出眾,在皇宮中始終是一道刺眼的目光,加上李治確實才能不及李恪。
李恪的存在也就時刻威脅到長孫無忌等人的利益,因此長孫無忌將李恪視為眼中釘。李世民在世的時候,長孫無忌不敢有什么動作,表面裝的很溫和良善,直到李世民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登上皇位。
長孫無忌真正手握大權(quán),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才展露出真實面目,終于讓他找到了機(jī)會報復(fù)李恪。正巧當(dāng)時高陽公主十分看不慣李治當(dāng)皇帝,她召集了一大堆親貴們發(fā)泄心中的怨言,甚至想要密謀造反。
房遺愛和高陽公主等人的造反事件走漏了風(fēng)聲,傳到了長孫無忌的耳朵里,這讓長孫無忌有了合適的理由和借口。長孫無忌將這些密謀造反的人通通抓了起來,上報給李治,唐高宗李治將這案件全部交由長孫無忌處理。
長孫無忌便借著這個機(jī)會將事態(tài)擴(kuò)大化,把已經(jīng)分藩的吳王李恪牽連進(jìn)來,污蔑他合謀造反,有不臣之心。百口莫辯的李恪最后在獄中含冤而死,李恪臨死前萬分悲憤,怒罵長孫無忌并且詛咒他:如果祖宗顯靈,一定會將他的家族毀滅。
如此文韜武略的吳王李恪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他的兒子們也全都被流放,女兒們則被幽禁,去給唐高祖守陵。和他同為一母同胞的弟弟蜀王李愔也被牽連,流放巴州。
四、總結(jié)
這樣一個天之驕子李恪就此隕落,充滿著無奈與惋惜。他雖富貴顯赫,但一生卻是如此的不幸,皇室之中的明爭暗斗數(shù)不勝數(shù),如若不敵只能成為犧牲品。長孫無忌也沒有風(fēng)光多久,他也終會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長孫無忌萬萬沒想到,后來會有武則天的出現(xiàn),他自己也栽在武則天的手上,被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聯(lián)合逼死,在顯慶五年獲罪,聲名顯赫的長孫家族也就此沒落,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再到后來,神龍元年時期,李恪一案終于昭雪平反,還了李恪一個清白,永徽四年,李恪被以吳國公之禮,葬于高陽原。李恪的事跡被記入史冊,后人每每讀到他都會十分感慨,懷念這位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天之驕子。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