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不僅名將謀臣輩出,而且文人也是不少,尤其是北方魏國,在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下,堪稱文風昌盛。中國文人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才學能夠有施展的舞臺,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至三國文人這一理想也從未改變,同樣希望進入仕途揚名天下。
劉廙,字恭嗣,南陽人,漢末魏初名士。是漢朝宗室安眾康侯劉丹的后人,自幼聰慧,才思敏捷,以才學知名。十歲的時候曾在課堂中不好好聽講做游戲,司馬徽走到劉廙身邊摸著他的頭表示:“小孩子,小孩子,有道德就懂義理,難道你自己不知道嗎?”劉廙的兄長劉望之在劉表處官任,后來因為朋友被劉表無端殺害而心懷不滿,后來找了個借口卸職回家。劉廙知道后勸告他,劉望之不聽勸,結果最終也被劉表殺害。劉廙對此很是恐懼,急忙逃奔揚州,歸附了曹操。曹操聘任他為丞相府的屬官,后轉任五官將文學。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魏國,劉廙任黃門侍郎。之后曹操打算親自帶兵征蜀,劉廙便上書請求止戰(zhàn),講述了事情的利弊。曹操聽了之后說臣子應該體諒君主,如今你想要讓我坐在這兒施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我不是那樣的人,拒絕了他的建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劉廙的弟弟弟劉偉也受牽連,按照當時的律法劉廙也要被殺,曹操卻赦免了他并提拔他為丞相倉曹屬。事后,劉廙為了表達對曹操的謝意,接連撰寫了幾十篇文章,對曹操的德行大加贊美。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任魏王后劉廙遷任侍中,賜爵關內侯。黃初二年劉廙逝世,享年四十二歲,因無子而由弟弟之子劉阜繼嗣。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