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孝道”著稱,孝乃德之本也。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如華夏子女這般重視孝道,所以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跟情懷也是無可比擬的,在古代子女對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否則視為大不敬。子女為表示對父母的敬重,稱呼也有很多的講究。
對母親的敬稱:其中一種文雅的稱呼為“萱堂”,也是對母親的敬稱。古稱母親居室為萱堂,這個詞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中的一句詩,大意是說,要在北堂種上萱草。后因以萱、北堂為母親或母親居處的代稱。萱本義:萱草。一種草本植物,傳說可以使人忘憂所以也叫忘憂草。 又如:萱辰(母親的生日);萱親(母親的別稱);萱草(借指母親)。再后來為一切女性長輩祝壽,都尊稱對方為“萱壽”。
唐朝詩人聶夷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游子出門遠行的時候,常常要在母親居住的北堂的臺階下種上幾株萱草,以免母親惦念游子,同時讓母親忘記憂愁。在外漂泊的兒女,回到家,什么事兒都放下了——母親也是兒女的忘憂草。
《紅樓夢》也有“北堂有萱兮,何以忘憂?”之句。
對父母的敬稱:
高堂:
古代新人結(jié)婚,拜堂的時候,主持的人都會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為什么要用到“高堂”這個詞呢?
“堂”,《說文解字》解釋說:“堂,殿也。”也就是說,在最初,堂和殿是一碼事兒。但從唐代之后,殿專門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區(qū)別開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就是正房。 “高堂”這個詞里的“堂”,指的是內(nèi)堂。內(nèi)堂指父母的居所。過去的習(xí)慣,是要到父母的居處去問安,問候尊長的起居。至于這個“高”字,有一種解釋說,是因為要在高大的廳堂里拜見父母;而另一種說法認為,“高”字表示一種尊敬之意。不管怎么解釋,“高堂”本來是指一種處所,是顯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引申為父母的代稱了。“堂”這個字,經(jīng)常被引申為母親的代稱。比如剛才說到的內(nèi)堂,有時就專門指代母親。 椿萱:
椿,原本是是一種多年生落葉喬木,古代傳說大椿長壽,莊子曾經(jīng)說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可見它有多么長壽。因此古人就把它拿來比喻父親,盼望父親像大椿一樣長生不老。后來為一切男性長輩祝壽,都尊稱對方為“椿壽”。又因為當年孔子的兒子孔鯉怕打擾父親思考問題,“趨庭而過”,快步走過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來稱“椿庭”,稱父親為“椿庭”。古人不單獨把父親稱為“椿”,那畢竟是一棵樹,而是稱為“椿庭”。
“椿”、“萱”合稱“椿萱”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稱為“椿萱并茂”,前引“堂上椿萱雪滿頭”的詩句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頭發(fā)都白了。出自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滿頭。”明代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受人曲》:“椿萱衰邁,松菊蕭條。”也是形容自己的雙親。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