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zhàn)國時期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人們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印象,大概就是商鞅變法了。這也可以理解,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勝利者的一切,至于失敗者,很少有人會在意。
但是,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中,幾乎都進行過變法,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等等。只不過這些國家的變法效果沒有秦國好,所以就給人一種錯覺,仿佛只有秦國嘗試過變法,其他諸侯都是豬,看秦國通過變法強大,都沒感覺的。當然了,其他國家雖然進行過變法,但是他們的變法效果差是事實,因為他們沒有秦國的優(yōu)勢,那就是條件艱難。
孔子有一句話其實很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人出于危難的情況,才會激發(fā)潛力,激發(fā)斗志,這在面臨生死危機的時候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而秦國很顯然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秦國的祖先是商朝的大將惡來,后來武王伐紂,消滅了商朝,惡來也被殺死了。因此,秦國的祖先從一開始就是被排擠的。好在,秦國的祖先還有一門絕活,那就是養(yǎng)馬。后來,周天子看他們養(yǎng)馬養(yǎng)的不錯,就給了他們一塊封地,秦國祖先得以以周王室附屬國的方式存在著。
但是也僅僅是存在著。從地圖上就能看出,秦國祖先一開始的封地,是靠近西方戎狄的。因此,秦國祖先從一開始就要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考驗。到了東周初期,秦襄公被周平王賜予岐西之地,看似風光,實則沒什么用。要知道,周平王為何東遷,放棄鎬京?不就是因為這個地方被戎狄們踐踏了,變得殘破,而且這個地方又十分地靠近戎狄,周平王被戎狄仁打出心理陰影了,這才索性給了秦國。
實際上,周平王說是說將這塊地方給秦國,但是也只是名義上的承認,秦國想要正式拿到這塊土地,還得自己從戎狄人手里拿回來。說了這么多,就是為了突出一個字,難,秦國人活得太艱難了。和秦國的慘狀相比,東方的諸侯國就好過多了,他們高貴,優(yōu)雅,勤習六藝,飽讀詩書,甚至還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言論。這些現(xiàn)象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吃飽了沒事干,開始追求精神享受了。
我想當時的秦國,對于山東諸國的這種現(xiàn)象,是又羨慕又不屑的。不過,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使得秦國人是一群利益至上的人。這樣的人名義上不太好聽,但是在當時卻十分有用。因為秦國人條件不好,所以他們渴望強大,當商鞅變法出現(xiàn)以后,民眾們看見了變強的希望,反對的聲音自然少了很多。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秦國長期和戎狄作對,所以使得秦國的文化反而更偏向戎狄一點。
沒有了周文化的阻止,秦國變法的阻力就少了很多。反觀山東六國,長期處于周文化的熏陶,各種貴族觀念深入人心,這使得變法的阻力倍增。畢竟,變法的目的其實就是從貴族們手上奪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