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種職業(yè),舍生取義,九死一生,一朝功成萬古流名,敗則株連親族,我們稱之為“刺客”,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詳細介紹。
在古代歷史上,四大刺客指的是先秦時期的著名刺客。《史記·刺客列傳》里記載著好多刺客俠士的事跡,其中有四位特別突出,常被人們稱為“四大刺客”,這四大刺客分別是“荊軻,專諸,聶政,要離”。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他們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使自己的英名萬古流芳。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專諸”來說,在春秋后期成功刺殺了吳國君主,這無疑對吳國的歷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從結(jié)果上來看,相對于刺殺秦始皇嬴政失敗的荊軻,專諸可謂是一位成功的刺客。
一
首先,專諸,是吳國堂邑人。據(jù)《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途中,見“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伍子胥知道專諸是一位敢于赴難的勇士,就與之結(jié)交。對此,在筆者看來,伍子胥主動和專諸結(jié)交,和燕太子丹結(jié)交荊軻一樣,都是準備在需要的時候發(fā)揮作用。
伍子胥來到吳國,見到了吳國君主——吳王僚。因為自己的家人被楚國君主殺害,所以,伍子胥就希望借助于吳國的力量,以此來報復楚國。在此基礎上,伍子胥就勸說吳王僚攻打楚國。但是,吳公子光說:“那個伍子胥,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的,伍員才講攻打楚國,他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吳國打算?!?吳王僚就不再議伐楚的事了。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就說:“那個公子光有在國內(nèi)奪取王位的企圖,現(xiàn)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庇谑蔷桶褜VT這位刺客推薦給了吳公子光。
根據(jù)《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吳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分別是余祭、夷眛、季子札。吳王諸樊知道季子札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子札。
因此,吳王諸樊去世后,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后,傳給夷眛。夷眛死后本當傳給季子札,但是,季子札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于是,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這就是吳王僚。對此,公子光作為吳王諸樊之子,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札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所以他悄悄收留了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而這,促使專諸這樣的刺客,自然獲得了公子光的器重。
二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與此相對應的是,燕太子丹對于荊軻,同樣是禮賢下士。換而言之,要想讓這些刺客為自己效力,前期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君主更替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面對吳國大軍的進攻,楚國上下同仇敵愾,出動大軍切斷了吳國大軍的后路。因此,這意味著吳國大軍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
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公子光對專諸這位刺客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子札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p>
因為之前受到了公子光的恩惠,專諸自然不會拒絕這一要求。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吳王僚將吳國大軍派到了楚國。所以,只要專諸可以成功刺殺吳王僚,那么公子光確實非常有機會順利登上吳國君主的寶座。當然,刺殺吳國君主的行為,還是風險極大地,這意味著專諸即便成功,也會性命不保。
三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對此,吳王僚自然不會單刀赴會,而是派出護衛(wèi)自己的士兵,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吳王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wèi),都舉著長矛。從這一角度來看,吳王僚對于公子光,顯然是有所防備的。
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放到烤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到吳王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匕首刺殺王僚,吳王僚當時就死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如同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里一樣,專諸攜帶的兵器,也采用了非常隱蔽的方式。不過,雖然專諸成功刺殺了吳王僚,但是,吳王僚畢竟帶來了很多護衛(wèi),這些護衛(wèi)立即將怒火對準了專諸,從而擊殺了這位刺客。
當然,吳王僚被殺之后,這些護衛(wèi)還是失去了主心骨,所以,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擊吳王僚的部下,全部消滅了他們,于是他自立為國君,這就是吳王闔閭。對于吳王闔閭來說,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專諸的這一次成功刺殺,自然對吳國的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四
最后,吳王闔閭即位后,自然不會忘記專諸這位刺客的功勞。于是,吳王闔閭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并根據(jù)專諸的要求,滿足其葬在泰伯(吳國始祖)墳墓的遺愿,從優(yōu)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是吳王闔閭替他葬的優(yōu)禮墓,但是已經(jīng)被拆除。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p>
此外,對于吳王闔閭來說,任用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采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于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qū),使楚疲于奔命。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zhàn)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
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zhàn)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后葬于蘇州虎丘山。雖然最終敗給了越國,但是,吳王闔閭在位時,吳國的整體實力來到了巔峰,這促使吳王闔閭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并稱為春秋五霸。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