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為人狡詐兇狠,為何他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陳友諒劇照
1、張必先,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他在湖北黃蓬鎮(zhèn)與陳友諒、張定邊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官居大漢丞相。陳友諒鄱陽湖大戰(zhàn)失敗后,朱元璋進圍武昌四個月,城堅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從建康出發(fā),再次親自臨敵指揮。其間,漢軍丞相張必先自岳州率軍來趕援,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襲,活擒了這位外號“潑張”的驍將。
常遇春押著張必先來到城下,向上喊話:“汝所恃者,惟‘潑張’一人,今已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張必先也氣沮,仰頭向上,對張定邊喊話:“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宜速降為善。”
張定邊“氣索不能言”,本來就在水戰(zhàn)中中箭百余,張定邊一身箭瘡,咬牙堅持。
見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虜的陳友諒舊臣羅復仁入城勸降,表示說:“陳理若來降,當不失富貴?!?/p>
羅復仁入城,與陳理抱頭大哭,張定邊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轉天大清早,陳理銜璧肉袒,率人出城詣軍門投降。這小孩子俯伏戰(zhàn)栗,不敢仰視。朱元璋見其弱幼,心覺可憐,親自扶起,握其手稱:“我不會治罪于你。”
2、張定邊(1318至1417),沔陽人,元末第一猛將,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zhèn)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zhàn)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zhèn),攻無不克。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zhàn)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zhàn),而一意孤行,急于稱帝,并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陳友諒身后,群龍無首,起義失敗。張定邊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將,遂于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前嫌,削發(fā)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3、鄒普勝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密謀抗元,攜鐵至他家,囑代制鋤鍬等武器,普勝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于是共謀大舉,用紅巾為號。
徐壽輝稱帝后,被封為太師。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鄒普勝仍稱太師,至明代建立,隱姓埋名,自名為何野云,取野鶴閑云之意。后云游潮州府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一帶,以相風水謀生,其人形骸放蕩。
民間稱其為虱母仙、邋遢道士,尊稱何野云仙師、龍尾圣王、龍尾爺、龍爺。
張士誠的謀士大家應該就多陌生了。
他們均參加了張士誠率領的起義隊伍,但后來又都離張士誠而去,余生發(fā)奮著書,成就了國人史上最著名的兩部小說,他就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施耐庵作為張士誠麾下的一位幕僚,卻據說在張士誠稱王建業(yè)之時就離開了他,隱居于興化寫小說《水滸傳》,也許是他參與張士誠的起事隊伍的經歷,給了他許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有不少人撰文或者研究施耐庵的水滸傳和張士誠的起義隊伍千絲萬縷的關系,也許施耐庵寫就的《水滸傳》還真和張士誠的起義隊伍有關系呢,至少在人物刻畫、故事構造上受到了當時起義隊伍的影響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巧合的是小說家羅貫中同樣也在張士誠的起事隊伍里上過班,做著幕僚的工作,但有點可惜的是羅貫中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張士誠的重用,依照《三國演義》的故事結構和人物刻畫以及對割據勢力的解讀,我們應當覺得羅貫中還是一位很有才華和很有見地的幕僚的,可是有志圖王的他后來也離張士誠而去,圖王未果而發(fā)憤著書,成就了國人史上最成功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若沒有離開張士誠繼續(xù)做他的圖王大夢,估計我們今天也就不了解羅貫中其人了,更看不到他的《三國演義》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