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歷史上以黃巢為首的軍隊吃人,甚至載入史冊是真的嗎?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黃巢軍隊的性質,吃人的背景,以及史料可靠性三個問題。
黃巢真的以人肉作為軍糧嗎?
黃巢所統(tǒng)率的軍隊,有著明顯盜匪性質
關于黃巢和“黃巢起義”,一直以來不便被定義為義軍領袖和農(nóng)民起義運動,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起義。事實上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所謂“起義”,指的是“仗義起兵”,是一種符合“義”的行為,通常是指百姓為反抗統(tǒng)治而發(fā)動的武力暴動,其起義行為需要符合農(nóng)民的愿望,所作所為需要符合農(nóng)民的利益,但黃巢起義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
黃巢本是儒生,出身于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yè)的富裕家庭,殷實的家底使得他從小便可以文武雙修,不僅善于劍術、馬術和射箭,而且文采也較為出眾。成年之后,黃巢也曾多次參加科舉,但卻屢屢落第,心灰意冷的他于是留下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殺氣騰騰的詩后,憤然離開長安。
黃巢返家接過販運私鹽的“祖業(yè)”后,不久便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王仙芝起義,黃巢于是便和子侄黃存、黃揆、黃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shù)千人,就此投身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之中。如果皇朝致力于推翻唐朝統(tǒng)治,建立一個能夠減輕農(nóng)民痛苦的新王朝,那么他發(fā)動的起義自然可以被稱為農(nóng)民起義。然而,黃巢從起兵到兵敗身死,卻始終沒有推翻唐王朝的想法,反而在875年至880年期間,先后多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直到他自立為帝。
與此同時,黃巢似乎對唐王朝抱有極大的報復心理,這使得他率領的軍隊具有極強的破壞力。例如乾符六年(879年),攻破廣州之后,大肆劫掠、屠殺,導致包括基督教徒、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內的十余萬人被殺。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長安的黃巢自立為帝,然而稱帝之后的他竟然就此沉溺在了帝王的生活之中,由于有人題詩譏諷,因未能查出作者,便下令將長安城中三千多儒生全部殺害。而士兵更是猶如強盜一般在長安街頭殺人越貨、奸淫擄掠。如此作為導致黃巢的軍隊失去了百姓支持,不僅迅速被趕出長安,百姓甚至還協(xié)助官軍追繳黃巢。
后來,因為怨恨長安百姓幫助官軍,第二次攻占長安后的黃巢再度屠城,長安城中血流成河,史載“血流于路可涉也,謂之洗城”,這座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竟然差點變成一座空城。后來,黃巢第二次被趕出長安,而這次逃走時,他又縱火焚城,這座千年帝都就此徹底被毀,此后再也與帝都無緣。
綜上所述,黃巢率領的軍隊其實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農(nóng)民起義軍,這支軍隊具有極強的盜匪性質,不僅沒有提出相應的綱領和明確目標,而且軍紀極差,殺人擄掠幾乎成為家常便飯。黃巢起兵時,中原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qū),然而到他兵敗身死時,這里卻已是赤地千里、一片焦土。
黃巢軍隊是否為真?史料于此多有記載
二度被趕出長安之后,黃巢率領的軍隊其實已經(jīng)是窮途末路,黃巢率軍于中和三年(883年)六月開始圍攻陳州,而在這場長達近一年的圍城戰(zhàn)中,倉皇逃離長安的義軍很快便出現(xiàn)了糧草不足的情況,而關于黃巢軍隊吃人之事,正是發(fā)生于陳州之戰(zhàn)。
《舊唐書·黃巢傳》有載“(黃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shù)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shù)百,生納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也就是說在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里,黃巢命令軍隊建造舂磨砦巨碓,采用機械化方式,將活人輾碎,以人肉作軍糧, 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zhàn)斗力。
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shù)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yè),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xiāng)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shù)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shù)十州,咸被其毒?!?/p>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也有載“楷擊陳州敗死,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袞數(shù)十州。人大饑,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shù)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p>
《資治通鑒·第二二五卷》有載“巢益怒,營于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于碓,并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v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shù)十州,咸被其毒。”
從以上史料不難看出,黃巢軍隊吃人之事應該是真的,而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一年里,黃巢的“起義軍”至少吃掉了三十萬老百姓。而黃巢的所作所為,最終也遭到了報應,當他逃到山東狼虎谷時,只剩下殘兵一千余人,走投無路之下眾叛親離,終被他外甥林言所殺,獻首級于唐軍。
史料記載的真實性如何?吃人或許有但數(shù)字略有夸張
雖然史料明確記載了黃巢吃人的事件,但同樣有人指出,這或許是后世史學家對他的污蔑,而原因正是黃巢軍隊的不正義性,這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軍隊,并沒有像其他義軍那樣得到后世的肯定,因而被冠以了吃人惡魔的形象。
從前文可知,黃巢之所以會選擇以人肉作為干糧,主要源于長期圍城戰(zhàn)爭導致的軍糧不足,而由于黃巢是被唐軍趕出的長安,無奈之下才開始圍攻陳州,儲糧不足似乎也能夠說得通。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料中同樣存在著與此截然相反的記載。
《新唐書·趙犨傳》有載,“巢益怒,將必屠之,乃起八仙營于州左,僭象宮闕,列百官曹署,儲糧為持久計。宗權輸鎧仗軍須,賊益張”,而《舊五代史·趙犨傳》同樣有“巢于郡北三四里起八仙營,如宮闕之狀,又修百司廨署,儲蓄山峙,蔡人濟以甲胄,軍無所闕焉”。從這段記載則可看出,黃巢進攻陳州是經(jīng)過充分準備的,而從“儲糧為持久計”和“儲蓄山峙”兩處記載來看,黃巢在戰(zhàn)前曾儲備了大量糧草。
黃巢戰(zhàn)前曾儲備了大量糧草
那么黃巢大軍是否會因長期作戰(zhàn)而導致軍糧不足呢?《舊唐書·僖宗紀》有載“(中和四年)三月壬戌朔。甲戌,克用移軍自河中南渡,東下洛陽。四月辛卯朔。甲寅,沙陀軍次許州,節(jié)度使周岌、監(jiān)軍田從異以兵會戰(zhàn)。賊將尚讓屯太康,黃鄴屯西華,稍有芻粟”,“(中和四年五月)己巳,沙陀渡汴河,趨封丘,黃巢兄弟悉力拒戰(zhàn),李克用擊敗之。獲所俘男女五萬口,牛馬萬余,并偽乘輿、法物、符印、寶貨、戎仗等三萬計”。不論是“稍有芻粟”,還是“牛馬萬余”,都說明黃巢戰(zhàn)敗之時還是有一定軍糧儲備的,還不至于餓到吃人肉的境地。
此外,正史中《舊唐書·黃巢傳》中“生納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這類記載也很難讓人相信,要知道這種生吃人肉,而且是在大量食用的情況下,極可能滋生瘟疫,恐怕等不到唐軍攻打,起義軍自己就會被瘟疫擊敗。但從黃巢率軍圍攻陳州一年的情況來看,起義軍顯然沒有發(fā)生瘟疫。
因此,我認為黃巢軍隊吃人之事應該存在,但不會達到“日殺數(shù)千”,總數(shù)30萬的地步,而應該只是小規(guī)模事件,只是由于黃巢義軍的惡劣名聲,后世對此進行了一定夸張而已。
題外話:黃巢有可能為秦宗權背了黑鍋
《舊唐書·黃巢傳》有載“(中和三年)五月,巢賊先鋒將孟楷攻蔡州,節(jié)度使秦宗權以兵逆戰(zhàn),為賊所敗。攻城急,宗權乃稱臣于賊?!币簿褪钦f,在黃巢攻打蔡州時,節(jié)度使秦宗權兵敗后投降,秦宗權就此歸于黃巢麾下。
秦宗權為人極度殘忍,黃巢死后,秦宗權割據(jù)蔡州,攻城略地的同時,并且實行恐怖統(tǒng)治,《舊唐書·秦宗權傳》 有載“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wèi)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這近乎是一種“三光”政策。
與此同時,《舊唐書·秦宗權傳》還有“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尸而從”的記載,《資治通鑒》也有“(秦宗權)其殘暴又甚于巢,軍行未始轉糧,車載鹽尸以從”,也就是說這家伙在缺糧時,用腌制后的人肉作為糧草儲備。
那么,黃巢有沒有可能為秦宗權背了黑鍋呢?畢竟當時秦宗權在陳州之戰(zhàn)時屬于黃巢麾下,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