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納卡地區(qū)。
在歷史上,納卡地區(qū)曾經是大亞美尼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9年到公元前6年的烏拉爾圖時代,這個地區(qū)被稱之為阿爾薩克,是大亞美尼亞的一部分,現代考古成果、文化和建筑遺址也生動地證明了這個觀點。
翻譯成外交語言就是:納卡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亞美尼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和世界上很多“自古以來”一樣,這個地區(qū)也是幾經分割,
公元387年,大亞美尼亞分裂了,幾個大王公貴族分家產的時候,納卡成為了亞美尼亞東部王國的一部分。
到了波斯和阿拉伯統治時期,納卡又被并入到了亞美尼亞巴格拉提茲王國。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納卡被不同的統治者征服,天道循環(huán),也是很慘。
到18世紀中期,突厥的游牧部落開始入侵卡拉巴赫北部,這時候開始,突厥人和當地的亞美尼亞人算是真正開始接上火了。
這時候的亞美尼亞是在梅利克多姆的統治下,經濟繁榮,但是沒卵用,沒頂住俄羅斯帝國對波斯帝國的征討戰(zhàn)爭,在1805年,俄羅斯帝國吞并了納卡,并且在1813年簽署的《古利斯坦條約》中對所屬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確認。
俄羅斯帝國對納卡的統治持續(xù)了100年。
到1917年,俄國革命和俄羅斯帝國崩潰之后,時間就到了1918年,這一年很重要。
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沙俄、奧斯曼帝國都崩潰了,當地按照宗教、種族區(qū)分的兩大陣營開始相互爭斗,都尋求建立獨立國家,在俄羅斯和奧斯曼土耳其的分別支持下,于是就出現了獨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和阿塞拜疆共和國。
受俄羅斯支持,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立,納卡地區(qū)的人口有超過95%均為亞美尼亞人,1918年7月24日召開了第一次大會,宣布納卡為獨立的政治單位,選舉產生國家委員會和政府。
同年,受奧斯曼土耳其支持,一個在1918年之前從未存在過、不同于亞美尼亞的獨立突厥國家阿塞拜疆也成立了。
大家也看明白了,其實這倆就是代理人國家,后面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也都是代理人戰(zhàn)爭。
這時候的納卡,很尷尬,夾在兩個國家的中間,呈現出肉夾饃中的肥肉形態(tài):
雖然這倆共和國都非常的短命,但是納卡地區(qū)的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之間的斗爭,從此便拉開了序幕。
高加索地區(qū)一直都是世界大國斗爭的舞臺,歷史上,羅馬與波斯、沙俄與奧斯曼,都為爭奪高加索地區(qū)反復廝殺,數百年的戰(zhàn)爭、移民、宗教沖突,為矛盾爭端埋下伏筆,從人民的信仰上,就可見一斑。
1918年5月至1920年4月,這一整年里,阿塞拜疆勾結土耳其軍隊,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屠殺。
1919年8月,納卡地區(qū)因為直面阿塞拜疆的進攻,實在是頂不住了,為了防止軍事沖突,納卡和阿塞拜疆的代表簽署了一項初步協定,根據這項協定,他們同意在巴黎和平會議上討論該地區(qū)的地位問題。
雖然巴黎和會之后雙方簽署了協議,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協議算個屁,僅僅在舒士一地就有大約4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和驅逐出境,該地區(qū)被肅清后,阿塞拜疆直接不談了,直接把該地區(qū)地位的問題從議程上刪除了,整個地區(qū)都是老子的了,老子和你談個毛,當初說要和你談,也是空間換時間而已。
小地方,畢竟too young,too naive……
1921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這倆新生國家被并入到蘇聯,7月4日,俄羅斯共產黨高加索局召開全體會議,會議結果:納卡、納希切萬和贊格祖爾仍然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
這份聲明僅僅只持續(xù)了一天,第二天斯大林就變卦了。
7月5日,為了安撫產油的阿塞拜疆和布爾什維克俄羅斯在土耳其的基馬爾主義盟友,最初的決定被斯大林推翻了,斯大林是俄羅斯的民族委員,他將納卡作為一個自治區(qū)劃歸蘇維埃阿塞拜疆管理。
一直到1923年,納卡地區(qū)的人口才只有158000人,而且其中還是有95%的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的人口政策旨在阻止占多數的亞美尼亞人的增長,而促進占少數的阿塞拜疆人的增長,為此采用了一系列慘無人道的人口措施,效果也很顯著,到1986年,阿塞拜疆在納卡地區(qū)人口比重從不足5%提升到了24%。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納卡地區(qū)的的亞美尼亞人眼見著自己疆土內的異族人擴張,還不進行計劃生育政策,急了,急了就上訪,額,不是,是請愿。
他們定期向克里姆林宮上訪,額,不是,是請愿,要求保護他們免受阿塞拜疆濫用政策的傷害。在1935年、1953-1955年、1965-1967年和1977年,數千名納卡居民簽署了要求與蘇聯亞美尼亞重新統一的大規(guī)模公眾呼吁。
但是,蘇聯一直沒空搭理他們,一直到蘇聯解體,都沒騰出空來。
1988年,出現了歷史轉折點,蘇聯面臨解體。
納卡一想,那算了,既然你不理我,我獨立吧。
納卡人民利用他們的憲法權利大聲疾呼,聲稱根據蘇聯憲法中的《分離國家法》脫離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他們用蘇聯的第一次和平、民主運動來對抗阿塞拜疆的壓迫。
1988年2月,納卡地區(qū)議會正式呼吁莫斯科、巴庫和埃里溫考慮將其家園同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重新統一的可能性,這場草根運動和整個蘇聯的其他運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口17萬的納卡毅然決然成立了一個納卡共和國,但是不被任何各方所承認。
獨立是沒獨立成,但是卻引來了阿塞拜疆的瘋狂報復。
阿塞拜疆對納卡的和平憲法措施的反應是完全暴力和令人震驚的,阿塞拜疆領導人沒有展開憲法對話,而是對生活在阿塞拜疆各城市的亞美尼亞族平民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屠殺。
這種暴力行為于1988年2月底在距納卡幾百公里的蘇姆蓋特市開始,并在基羅瓦巴德(1988年11月)、巴庫(1990年1月)和其他阿塞拜疆城市繼續(xù)發(fā)生。
由于對亞美尼亞的憎惡情緒日益高漲,阿塞拜疆精心策劃的大規(guī)模暴力和屠殺亞美尼亞人的行為,這在蘇聯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91年底,蘇聯解體后,納卡地區(qū)想重新回到亞美尼亞的懷抱,但是阿塞拜疆和解體后的蘇聯紛紛表示:NO!
在蘇聯解體后,對土耳其的恐懼使亞美尼亞十分依賴俄羅斯的軍事支持,許多亞美尼亞人把阿塞拜疆人看作是土耳其人,這無助局勢的緩和。
事實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阿塞拜疆人說突厥語,但他們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而土耳其人主要是遜尼派,但是在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下,一些極端的言論、觀點成為了武裝沖突的思想基礎。
到1992年夏天,阿塞拜疆武裝部隊已經奪取和占領了大約一半的愛國陣線領土,使得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
同蘇聯的其他獨立運動一樣,納卡人民于1991年9月2日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成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即今天的阿爾薩克共和國。
1991年12月10日,國民議會舉行了獨立公投,所有合格選民中有82%參加,99%投票贊成獨立,1992年6月6日新當選的議會通過了公投,作為回應,阿塞拜疆發(fā)動了一場針對平民的全面戰(zhàn)爭,以扼殺獨立運動。
1992年對亞美尼亞部隊來說是一個關鍵時期,剛剛成立共和國的亞美尼亞人,必須迅速組織一支軍隊并采取軍事行動,使他們能夠返回阿塞拜疆部隊經常攻擊斯捷帕納克特和附近城鎮(zhèn)的地區(qū),主要任務是打破封鎖,建立與亞美尼亞的陸地聯系。
1992年5月,亞美尼亞國防軍解放了戰(zhàn)略重鎮(zhèn)舒什鎮(zhèn),重新控制了連接恩高和亞美尼亞的拉辛走廊。
1992年6月,阿塞拜疆對納卡北部馬爾達克特和鄰近的沙胡米恩地區(qū)的亞美尼亞人發(fā)動進攻,使4萬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
1993年,亞美尼亞部隊開始反撲,解放了馬爾達克特和兩個戰(zhàn)略城市卡爾瓦沙爾和瓦蘭達,從而解放了他們古老家園的大部分地區(qū)。
亞美尼亞人認為,阿塞拜疆在歷史上的行動清楚地表明,不能相信他們的和平意愿,他們對亞美尼亞的國家、人民和文化遺產毫無重視,從而贏得阿塞拜疆文化滅絕罪犯的稱號。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邊境封閉,沒有外交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在歷史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
相比之下,阿塞拜疆通過管道向土耳其供應天然氣和原油,管道距離阿塞拜疆-亞美尼亞邊界10英里(16公里),距離沖突區(qū)30英里。
因此,在卡拉巴赫爭端上,土耳其長期站在阿塞拜疆一邊。作為地區(qū)著名攪屎棍,土耳其就沒干過啥好事,這次出來攪屎,很不奇怪,發(fā)揮本能作用罷了。
直到最近,這種來自于土耳其的支持還僅限于口頭上。但在7月,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發(fā)生沖突后,土耳其軍隊與阿塞拜疆軍隊舉行了聯合演練。
9月28日,土耳其總統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呼吁亞美尼亞結束對阿塞拜疆領土的“占領”,并批評目前將土耳其排除在外的談判方式,稱其“盡一切可能不解決問題”。
盡管埃爾多安的確切目標尚不確定,但這一轉變發(fā)生之際,他正利用硬實力在前奧斯曼帝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推動土耳其自己的利益,包括在敘利亞和利比亞對抗俄羅斯,以及在地中海東部對抗塞浦路斯、希臘和以色列。
土耳其已經出動4000人的部隊,進入相關沖突地帶。盡管未獲得最終證實,但土耳其近期的強硬表態(tài),令人擔憂會出現火上澆油的效果。
作為鄰近的核大國和前霸主,俄羅斯對雙方都有影響力。亞美尼亞擁有一個龐大的俄羅斯軍事基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俄羅斯提供的武力保護,如果阿塞拜疆試圖奪回它在1994年失去的土地,俄羅斯會成為決定性的障礙。
1994年后,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天然氣財富使其得以大幅增加其軍事開支——其中大部分用于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實際上俄羅斯為雙方提供武器,這令俄羅斯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
美國過去也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為它接納了大批富有且在政治上活躍的亞美尼亞僑民,也是阿塞拜疆新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主要支持者。這些管道繞過俄羅斯的運輸網絡,對美國來說有制衡俄羅斯的作用。但近年來,美國對該地區(qū)的興趣似乎有所減弱。
作為歐洲聯盟的代表,法國的影響力似乎也在下降。
西方國家減少關注,反而令兩國更加放開了拳腳,并使得土耳其等有著更關鍵的切身利益的國家,可以更為自由的干涉該地區(qū)事務,加劇了地區(qū)的不安定。
在經濟上,盡管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輸油管道可能遭到戰(zhàn)火影響,但國際能源市場對戰(zhàn)斗的加劇反應平靜。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全球市場有大量過剩石油供應,因此這一地區(qū)停止供應的威脅似乎不足以影響油價。
2019年,南高加索管道將向土耳其輸送92億立方米(3250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并將于下個月開始向希臘和意大利供應歐盟總供應量的3%。但是,天然氣的需求也仍然疲軟。
此外,在長達30年的沖突中,亞美尼亞還沒有攻擊過阿塞拜疆的能源項目管道,原因是顧慮國際社會對此出現強烈反應。同樣,在這一次戰(zhàn)斗中,如果任何一方嚴重干擾該地能源生產,或許會令國際社會增大干預的力度,令任何一方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真實目的。
綜合以上因素,這一次兩國武裝沖突可能會延續(xù)較長時間,規(guī)模有可能打破紀錄,但由于參與各方,特別是若干世界大國無意看到該地區(qū)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預計沖突不會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