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最有骨氣,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之所以是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就是對這句話的總結(jié)??v觀明朝近三百年,似乎的確做到了這句話。這段話,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zhèn)、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上述兩句話,在《明史》和《明實錄》等史籍中均沒有記載。清朝官方給予明朝的評價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個評價是很高的。所以,作為官方史書,不應(yīng)該對這樣重要的話予以漏記。
據(jù)說這句話來源于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蒙古后,班師回朝于北京時如是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jié)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個說法,其實是很丟份的事情,明朝人是說不出來的。
和親、結(jié)盟、歲幣、賠款、割地、納貢,這些詞匯明顯都帶有近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色彩。另外,古代中國,作為天朝上國,有自己的驕傲。即便存在這樣的事實,也說不出這樣的話來。何況是朱棣這樣的一代大帝。
說前朝不好,這是歷朝歷代政治的需要。不過,大部分的不好,都是集中在前朝君主個人的品德操守上。沒有一個王朝會貶低前朝國家層面上的東西。要黑也是黑個人,不會黑國家。也就說,前朝很好,就是統(tǒng)治者不行,所以弄糟了。畢竟,即便是改朝換代,也必須又有新朝取代前朝的法理。
比如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其新建立的明朝,要獲得正統(tǒng)地位,就得承認元朝的正統(tǒng)地位。因為元朝也是承認了宋朝正統(tǒng)地位的。這是新政權(quán)法理性繼承的基礎(chǔ)。承認元朝,不等于認同蒙元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方式。元朝很好,元朝的統(tǒng)治者不行。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國家沒有變,政權(quán)變了。中國很好,但是元朝時期,蒙元政權(quán)沒有治理好中國。就是這么個意思。從這個意思來說,不管是朱棣,還是明朝的百姓,都不會揭自己的短,說自己不好。作為現(xiàn)代的我們,看到這些文字,感覺就是說自己,會產(chǎn)生感情上的刺痛,為自己的國家感到痛惜。明朝人也是如此。
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根源于近代百年屈辱。
清朝末年,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國人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加之于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傳入中國。膝蓋彎得太久,都已經(jīng)僵硬了。太需要站直了身子,活動筋骨了。漢人王朝,民族氣節(jié)被推了出來,成為了大義中的大義。
從這個角度看,明朝之所以會成為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源于取代明朝的清朝,在近代史上,對于民眾來說,清朝的表現(xiàn)實在是太差了。天朝上國成為了半殖民國家,受盡屈辱。有屈辱,就有各種設(shè)想。抬高明朝,自然是打擊清朝最好的方式了。說明朝有骨氣,就等于是在說清朝沒有骨氣。
那么,這個說法是否合理呢?是否能夠反映出明朝最真實的狀態(tài)呢?
強者說仁愛,弱者才說骨氣。
近代以來,做人要有骨氣,成為了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缺什么,才會提倡什么。無法否定的是,近代的清朝太弱了,屢戰(zhàn)屢敗。對于弱者而言,這個骨氣就很重要了。沒有骨氣,弱者連立足的余地都沒有。
例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愛人,換言之,仁者無敵??鬃铀镜慕嵌?,就是強者的角度。所以,談儒家思想,首先要成為強者。近代中國,明顯就是弱者,是被西方列強欺負的對象。這個時候談儒家思想,談孔子,那就是傻帽。作為弱者,就應(yīng)該談法家,談崛起。
可是,對于古代中國來說,天朝上國,中央王朝,應(yīng)該不會是弱者吧?對于明朝來說,說他很有骨氣,言外之意,就是說明朝是弱者。可是,明朝是弱者嗎?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外敵嗎?不是。明朝亡于內(nèi)部的農(nóng)民起義,事實上,滿清所在東北也是明朝的,滿清不是外敵。明朝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滿清的崛起,嚴格來說,就是明朝內(nèi)部的少數(shù)民族起義。
無論是對滿清來說,還是對于蒙古來說,他們都是明朝的臣民呀。他們才是弱者,明朝才是強者。對于明朝來說,要談的是仁愛,要以民為本,要善待百姓。很明顯,明朝沒有做到。如果做到了,明朝也不會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
很多人,把明朝遷都北京看作是“天子守國門”,把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看作是“君王死社稷”,這明顯就是把明朝以及明朝君王看成弱者。這是不符合歷史現(xiàn)實的。如果是明朝人聽到這兩句話,肯定得和說這話的人發(fā)生沖突。因為把強者貶低為弱者,這是侮辱。
所以,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說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不符合歷史現(xiàn)實的。這完全是近現(xiàn)代中國人的歷史視角,因為近代以來被欺負了,直到現(xiàn)在,社會上仍然廣泛存在著崇洋媚外這種現(xiàn)象。所以,要有立足之地,就得談骨氣。如果弱者,連骨氣都沒有,那意味著活著就是被強者蹂躪的。這是弱者的心理狀態(tài)。強者,得談儒家,得談仁者愛人。
明朝遷都北京,不是守國門,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也不是死社稷。
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明朝政權(quán),隨后不久便將帝都從南京遷往北京。而當時的內(nèi)蒙和東北都是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內(nèi)蒙的朵顏三衛(wèi)是朱棣的鐵桿擁護者,朱棣將帝都遷往北京,目的不是去守國門,而是為了方便打擊北元殘余勢力。
對于明朝而言,北元殘余勢力已經(jīng)是昔日黃花,明朝才是新興強者,主動權(quán)是握在明朝手里的。至于中后期,為何變成了一副被動挨打的姿態(tài)。東北也沒有開發(fā)好,大漠草原也沒有納入直接的行政管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里不做討論。
北京,除了是明朝帝都,還是元朝的大都,金國的燕京。作為帝都,北京已經(jīng)有三朝的歷史了。北京可不是國門,而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區(qū)。南京雖然地處經(jīng)濟發(fā)達的江南,但是南京人口增速遠遠低于北京。在北京可以低成本地征調(diào)到很多的兵員,且是戰(zhàn)斗力強悍的兵員。這一點,南京不行,南京能提供的是大量的錢糧。
要統(tǒng)御天下,錢袋子不如槍桿子。
北京地處樞紐之地,是草原、東北、中原的交通中樞所在,且草原、東北、中原都是一馬平川。定都北京,比定都南京,更能調(diào)配全國的資源,同時降低各種行政費用。從這一點來說,南京是不適合做帝都的,其本身的人口增長率太低,與全國各個地區(qū)的交通能力也很低。人口增長率太低,意味著槍桿子就不夠硬。交通能力低,意味著要控制全國,要調(diào)配資源,其行政費用很高,對各個地區(qū)的掌控能力卻很低。
所以說,遷都北京,不是遷到邊疆城市去守國門。如果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明朝的北京與南宋的臨安一樣,那就是腹地。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崇禎皇帝不想逃走。實際上,如果不是那些軟骨頭害怕了,自動開城門。李自成的百萬農(nóng)民軍不一定能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沒有打算攻陷北京城,他要的是封王。這就是農(nóng)民起義的局限性。只是,李自成與崇禎皇帝都沒有想到,竟然有人開城門投降。更關(guān)鍵的是,帝都陷落后,沒有人護著崇禎皇帝逃跑。崇禎皇帝被拋棄了,所有人都跑去討李自成的歡喜去了。崇禎皇帝除了死,就是當俘虜了。
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北京丟了,明朝就失去了對草原、東北、中原三個地區(qū)的掌控了。就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跑到南京去,那就是南宋的翻版了。南宋是怎么被滅的?
所以說,帝都是不能丟的。帝都在,崇禎皇帝都搞不定滿洲,搞不定農(nóng)民軍。帝都丟了,跑到南京去,就能搞得定?這是心灰意冷了。再看南明的皇帝,永歷皇帝,跑得比誰都快,都跑出國門了,跑到緬甸去了。這是死社稷的樣子?
南宋崖山之戰(zhàn),軍民士大夫與君王同仇敵愾,那才是死社稷。明朝,只是后人在選擇性地遺忘不好的東西,美化好的東西。因為,后人太需要骨氣這個東西了。
總結(jié)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現(xiàn)代史,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需要骨氣,明朝就成為了最有骨氣的王朝。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