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左傳》記載,“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東周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家都認(rèn)為西周的滅亡是因為,周幽王為了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所以才導(dǎo)致國破家亡。誠然,這個觀點也是目前的社會主流,就跟大家都認(rèn)為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失期當(dāng)斬所以才被迫發(fā)起的一樣。
但問題在于,我們是否要真的盲目聽信一人之言,而放棄了解其他真相的機會嗎?筆者個人覺得,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考慮一下的問題。言歸正傳,西周滅亡,真的是因為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嗎?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詳細(xì)介紹。
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梳理一下,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根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shù)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p>
看到這里事情基本也就一目了然了,《史記》中的原文是說,褒姒不愛笑,而周幽王為了讓她笑,便用烽火戲諸侯的方式來博取褒姒一笑。后來周幽王多次故技重施,所以諸侯都不再信任于他。再往后,周幽王想要廢除掉王后和太子,因而得罪了申侯(王后的親家),所以申侯聯(lián)合其他兩個部族進(jìn)攻周幽王,而周幽王在燃起烽火后并沒有得到諸侯的援助,所以周幽王被申侯和其他部族殺死,不但褒姒被擄掠而去,就連西周都城鎬京都被劫掠一空。
上文是正史中的記載,所以我們就以上文為藍(lán)本,看看這本出自正史《史記》中的記載,是否是真的。
史料《呂氏春秋》記載:“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置鼓其上,遠(yuǎn)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p>
因為篇幅原因只截取了一部分,但相信大家也能看的明白。作為比《史記》更早幾百年的另一部正史,《呂氏春秋》中的記載說,周幽王與諸侯約定,如果有戎狄進(jìn)攻,只需敲響大鼓即可,而不用舍近求遠(yuǎn)的搞什么烽火臺。另外這里需要提到,烽火臺作為軍事設(shè)施并大規(guī)模應(yīng)用在實戰(zhàn)之中,其實在漢朝防備匈奴的時候,而且主要也是用于長城附近。
此外,雖然墨子在生前就提到過利用烽火來防備,但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被大規(guī)模采用,這也是筆者查閱包括《左傳》和《春秋》在內(nèi)的多項史料后得出的結(jié)論。當(dāng)然,就算是使用大鼓的方式來傳遞消息也不太可靠,畢竟鼓聲傳不了太遠(yuǎn)。而且鎬京附近本身就有大量姬姓宗室諸侯存在,一旦鎬京受到襲擊,即使不用傳遞消息他們也能第一時間知道。
所以,所謂的周幽王利用烽火和鼓聲來向諸侯傳遞消息的這一觀點,并不可靠?;蛘呔褪抡撌碌卣f,這個的真實性估計連百分之三十都沒有。如果您不相信,可以接著往下看。史料中提到,周幽王跟褒姒是在驪山觀看烽火戲諸侯的,而驪山距離鎬京還有一段距離,雖然不長,但按照古代的交通,最起碼也得好幾個小時才能趕到,畢竟大軍趕路跟小股部隊趕路不同。
我們假設(shè),當(dāng)各地諸侯真的看到周幽王的求救烽火后,那會發(fā)生什么呢?當(dāng)然是諸侯們立刻找來車馬和士卒,并趕往烽火點救援幽王。但問題在于,這不是游戲呀,你諸侯看到烽火之后是需要時間將戰(zhàn)車套上馬匹,并召集士卒和武士前來集合的。而且西周時期能打仗的都是貴族,貴族總不可能時時刻刻的都在原地待命。所以等你讓貴族穿好盔甲,車夫套好馬車,并全部整裝待發(fā)的時候,起碼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小時以上,這個還都是最快速度。
此外,既然已經(jīng)用上了烽火,那距離肯定不是一二十里這么一點點的路(周朝封國都是五十里起步),同時按照古代的路況和行軍速度,一天恐怕也就走個三四十里。我們假設(shè)每個諸侯距離鎬京(驪山)都是五十里,那趕過來最快也得一天。而周幽王和褒姒能看到什么呢,他們只會在傍晚時分看到,累的不成樣子的士卒和兩眼都快噴火的諸侯,先不說這個好不好笑,筆者是不相信周幽王真的敢將這樣的事情在做第二次。畢竟,西周末年可不是西周初年,那時天子六師和殷八師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
最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兒,筆者不確定背后到底是因為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件事絕對是子虛烏有的,是后人杜撰抹黑的。至于為什么要杜撰抹黑,那就目前來說,我們應(yīng)該是不得而知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