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慶檔,一部名叫《無雙》的電影“橫空出世”,劇中以“畫家”為首的犯罪團伙掌握了制造偽鈔的技術,他們制造的假鈔真假難辨,流入市場后對經(jīng)濟造成很大的沖擊,警方歷經(jīng)“艱難險阻”才找到了突破口,最后一舉覆滅這個犯罪團伙!
電影的結局大快人心,但我們也不禁深思:制造偽鈔在我國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盡管如此,仍有不少人以身試法,制假造假屢禁不止。
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何在我國古代很少發(fā)生“制造偽鈔”的案件,要知道早在北宋就出現(xiàn)了銀票,當時的銀票只是一張紙,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先進的防偽技術。
銀票的發(fā)展史
我國的銀票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年間的四川地區(qū),當時四川流通的乃是鐵幣,體重值小,不利于大宗商品的買賣,于是四川一些商人便自發(fā)設置了經(jīng)營現(xiàn)錢保管業(yè)務的“銀票鋪戶”,銀票隨之誕生。
但此時的銀票并非貨幣,更像是現(xiàn)代的“取款單”,而且并未得到官方認可。
據(jù)《宋史》記載:大宋景德年間,益州知州張泳對銀票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jīng)營。
至此“銀票”的發(fā)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此時的銀票才是我們印象中的銀票,隨后的元朝和明朝都發(fā)行了各自的銀票,清朝剛開始不印制銀票,但隨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也開始印發(fā)“大清寶鈔”。
無論哪個朝代發(fā)行的銀票,說白了就是一張紙,之所以沒有“偽鈔”出現(xiàn),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這就涉及到銀票的防偽技術了!
首先,銀票的材質很有講究
別看銀票只是一張紙,但這紙可不是普通的紙,宋朝用川紙,明朝用桑皮紙,清朝用高麗紙,這些紙都是皇家專用的,普通人根本沒有可能得到。
古代可不實行義務教育,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很多人一輩子都接觸不到書本,更不用說接觸這些珍貴的紙張,能夠接觸這些紙的人非富即貴,以他們的身份地位沒必要再去制造偽鈔。
其次,銀票上這行字沒辦法造假
古代銀票的防偽技術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上面復雜的花紋,這些花紋通常由多種顏色的染料印制,樣式極為復雜,還有層次之分,除官方外,沒有人知道具體使用什么顏料,先印制什么花紋。
其二,每一張銀票上面都有一行小字,字的內容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字非常小,小到幾乎認不出,而且密密麻麻,數(shù)量繁多,這樣的字是寫不出來的,需要“微雕”大師先刻出來,再印在銀票上。
這種級別的大師通常是皇家御用的,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
所以銀票上的這行字才是真正的“殺手锏”,也是沒有人能夠偽造銀票的根本原因,先不說“微雕”大師有多稀少,就算你有幸結識一個,請動他的代價恐怕還要高于印制偽鈔得到的利益,這樣不劃算的買賣,自然沒有人去做了!
所以說不是沒人造假,而是沒人能造假,這一行字就成了攔在他們面前的“天塹”!
最后就是銀票的更新?lián)Q代異常頻繁
古代的銀票一般兩三年就會更換一版,一版銀票印制完成后立即銷毀底板,然后著手“開發(fā)”下一版本的銀票,就算真有人手段通天,能使用御用的紙張,還能找到“微雕”大師免費為其服務。
但他們要想造出“合格”的銀票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屆時上一版的銀票已經(jīng)廢棄,下一版的已經(jīng)流通,他們的造假還有什么意義呢?
小結:
除以上這三種原因外,古代關于制造假鈔的刑罰很重,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是死刑,沒有商量的余地,正是有了這幾道“保險”,古代才沒人能夠造假。
那我們現(xiàn)代為什么不能效仿古代的“防偽技術”呢?
那是因為古代的方法已經(jīng)不適用于現(xiàn)在的情況,別的不說,單說古代銀票版本的更新頻率就是我們難以做到的,現(xiàn)在人民幣的發(fā)行量和流通范圍遠非古代的銀票所能相比,每一次更換版本都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豈能像銀票那樣“隨意”更換版本!
不過古代對于制造假鈔的懲罰力度倒是值得我們借鑒,雖說不能像古代那樣“格殺勿論”,但是也有必要增加造假者的“犯罪成本”!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