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他名叫司馬徽,是東漢極為有名的謀士。司馬徽一生淡泊名利,為人非常的清雅。機緣巧合下遇見了劉備一行人,那個時候劉備十分的落魄,被人追著打,即便手里有幾員大將,卻缺少謀略的人才,于是司馬徽就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兩個人。然而,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他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并不是司馬徽太自私不愿引薦自己的侄子,而是司馬徽認為劉備在各個方面都比不上曹操,引薦給他了之后,立馬投靠曹操,并把侄子司馬懿引薦給了曹操,原因非常的簡單:投靠給曹操之后,還沒來得及發(fā)展自己,就因病去世了,如果他還在,歷史可能就會改變。在那個戰(zhàn)爭的年代,像這樣一個有未雨綢繆能力的人是極少的,不過幸運的是,自己的侄子在曹操身邊,為司馬家的未來也算寄了點希望。曹操有很大的野心,但萬萬沒想到,司馬懿這顆定時炸彈,會不定時的將曹操的所有成果給奪走,司馬懿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果離不開司馬徽的引薦,就像你面前有三天路,只要選對了,結(jié)果就不會錯。
司馬徽一眼就看到了未來的局面,早早的為自家選好的后路。如此有遠見的人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容易生存下去的。也正因為他一眼就能看穿劉備的未來,所以在舉薦賢才的時候他才沒有把自己的侄子推薦給劉備。而同理,他又為何會把自己的侄子舉薦給曹操呢?因為他看到了曹操的智慧與才干,看到了他是將來會一統(tǒng)三國的人,也是可以給他們司馬家?guī)磔x煌跟榮耀的人,因此他才把自己的侄子舉薦給他。
不過可惜的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在投靠曹操之后,還沒來得及一展宏圖,就因病逝世了。這在三國歷史上,都是比較可惜的一件事情。畢竟水鏡先生的智慧是在那擺著的,亂世出英雄人才,司馬徽若是沒有得病去世,可能會譜寫出很多傳奇故事。雖然司馬徽早早去世了,但是他的侄子司馬懿在他的舉薦下,成功加入了曹操的陣營,后來更是直接翻身奪走了曹魏政權(quán),成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