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上方谷是發(fā)生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間,但是縱觀《三國志》中都沒有找到火燒上方谷的記載,而且在記載中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間,司馬懿基本沒有出戰(zhàn),一直在五丈原把諸葛亮耗死了。所以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應(yīng)該是《三國演義》作者虛構(gòu)的,至于為什么說不用弓箭?認(rèn)為是作者寫的故意為之的。
地形很清楚了,非常適合用火攻,只要封住谷口,火燒不死也被煙熏死。然而這種地形上,用弓箭難度就大了。距離遠(yuǎn),射箭時可向谷中間寬闊地躲避。再就是為了火攻,山坡上到處有干柴等引火物,為防火土兵不能離谷底太近,下大雨時再沖過來放箭,時間上調(diào)整兵力也來不及。下大雨后,這是司馬懿等人的救命稻草,誰都會抓住時機拼命快逃,絕望的人看到希望是非常有執(zhí)行力的。
我們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看諸葛亮應(yīng)該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諸葛亮神機妙算,自信滿滿;后半部分,諸葛亮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總是有算不到的地方。諸葛亮一出場便是“三分天下”,接著就是舌戰(zhàn)群儒,又算的老天必出東風(fēng),助周公瑾贏的赤壁之戰(zhàn);可是到后半場,錯用馬謖,過于謹(jǐn)慎而放棄魏延的奇計,還有上方谷沒有算到會下雨。
如果按作者之前對諸葛亮的描述,諸葛亮可以算的老天幾時有風(fēng),幾時有雨。那么后期他應(yīng)該也是會算到上方谷有雨的,可是偏偏沒有。所以認(rèn)為這是作者故意寫的,為了承接后期諸葛亮多次出現(xiàn)決策的失誤;也為了突出后期蜀國人才接二兩三去世,蜀國大任都壓在諸葛亮身上對諸葛亮的影響。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