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xué)》《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涗浟嗣献优c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xué)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hù)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八章講述,根據(jù)歷史,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孔子至今,有一百多年了,未見有圣人興起,那大概也就沒有了。以此作為全書結(jié)尾,耐人尋味。這一部分,除了“修身”,還有如何“治國”“平天下”,以及對人物的評騭,對事物的看法。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節(jié)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1,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2,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yuǎn)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p>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jīng)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這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堯舜之道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湯,便是只聽到堯舜之道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湯到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文王,便只是聽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孔子,便只是聽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孔子一直到今天,有一百多年了,離開圣人的年代竟然像這樣地為時不遠(yuǎn),距離圣人的故居竟然像這樣地觸手可及,但是沒有繼承的人,那就真是沒有繼承的人了。”
【注釋】
(1)萊朱:商湯的賢臣。
(2)散宜生:周文王的賢臣,“散宜”為氏,“生”為名。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