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駕到,眾臣早朝”、“有本啟奏,無本退朝”,這是清宮影視作品中十分常見的兩句臺詞。所以很多人覺得清代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的。其實事實并非如此,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皇帝上朝是天經(jīng)地義的,歷朝歷代的皇帝莫不如此,清代自然也不例外。但這并不說明清代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而且都是在天不亮就起床,在太監(jiān)的引導(dǎo)下款款地在龍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讀者,官方史料中從沒有記載清代有“早朝”制度,這與清代政體的運作不無關(guān)系。凡軍國重事,向來注重保密,絕不會在朝會上公然提出,并給出處理意見。
清代并沒有固定專設(shè)的早朝,更不會在太和殿舉行。如果說有,那御門聽政多少有些類似,但地點卻不在太和殿。太和殿作為國家最高的建筑等級,只有在皇帝登基、親政、大婚、萬壽、元旦等重要節(jié)日才會在太和殿入座,接受群臣的朝賀。注意,這里所說的是朝賀。
那么,清代皇帝處理政務(wù)的地點在哪里呢?其實也不固定,如順治初年,紫禁城三大殿被燒毀,多爾袞攝政,其辦公聽政的場所就設(shè)在武英殿。順治親政后,修復(fù)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大多在那里處理。
清代沒有天不亮就召集群臣站班的制度,清初時期,都是六部將要辦的事務(wù),匯總到內(nèi)閣,然后由內(nèi)閣向皇帝匯報。比如康熙帝剛繼位時,年僅8歲,當時的主要工作還是上學(xué),政務(wù)由四輔臣負責,即便康熙帝聽政,也是在他放學(xué)以后、午飯之前。
康熙帝親政后,實行了“御門聽政”,一般情況下,冬夏早上六點,春秋早上五點,起先是在乾清門,后來改在了太和門??滴醯酆芮谡?,他在位期間,凡是在京,都不會缺席御門聽政,比如平三藩、收臺灣、抗擊沙俄等重大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
不過,康熙之后的帝王能堅持御門聽政的已經(jīng)不多,雍正、乾隆尚且能勉強維持,而到了道光以后,御門聽政基本就廢止了。
再從百官的角度來看,清代其實也沒有實行早朝制度的必要。至于文武百官齊集一堂的時候并不多,無非就是些重大典禮之類的,一年算下來也不會超過20次。因此百官上朝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能夠直接向皇帝啟奏政務(wù)、一起辦公的,決不是百官,而是極少數(shù)的幾個人。
雍正時期,由于西北軍務(wù)繁雜,外廷與內(nèi)廷之間的溝通不便,且不利于保密,于是設(shè)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負責的都是軍國重務(wù),因此軍機大臣每天早上必須向皇帝奏事,地點都在養(yǎng)心殿西暖閣。
如果遇到突發(fā)事件,皇帝也不會召集滿朝文武百官,而是傳旨軍機大臣、大學(xué)士、六部九卿的官員在養(yǎng)心殿進行朝會議事。至于京堂以下各官,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高級會議的。
此外,還有一點也必須說明,清代起于關(guān)外,似乎與生俱來就對關(guān)內(nèi)的氣候不大適應(yīng)。因此自康熙帝開始,就在京師周圍營建了許多皇家園林。一來是他們認為紫禁城確實不適合居住,尤其是夏天。二來是紫禁城的氣氛莊嚴肅穆,很難有一個放松的心情,于是在各處皇家園林中辦公就順理成章了。
比如康熙帝晚年,大多在暢春園,而雍正帝、乾隆帝等后繼之君,大多又在圓明園辦公。不難想象,如此遠的距離,讓百官前去上朝,豈非天方夜譚?
事實上,自雍正以后,皇帝已經(jīng)不再大早上朝了,這里所謂的上朝,也就是在養(yǎng)心殿召見軍機大臣。而百官基本就在宮外的六部辦事,有重大事件,先報給軍機處,再由軍機處根據(jù)輕重緩急選擇在什么時間請求皇帝定奪。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事情軍機處都能解決,所以皇帝真正要處理的大事,并不是很多。
清代皇帝既然沒有上早朝的制度,那么為何又說是歷朝歷代中最勤政的呢?其實,清代皇帝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處理奏折上面。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種制度,其本質(zhì)說白了就是皇帝與大臣私人之間的溝通。
奏折的內(nèi)容可以是請安、謝恩,也可以是匯報工作,甚至是民間風俗人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各位臣工打小報告,就是讓內(nèi)外臣工互相監(jiān)督,互相揭發(fā)。
奏折制度應(yīng)該說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既沒有明代錦衣衛(wèi)、東廠那樣的陰森恐怖,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清代皇帝大多數(shù)時間都花在批閱奏折上,比如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幾乎天天批閱奏折到深夜,乾隆帝也是如此。
所以說,早朝這種看起來十分合情合理的現(xiàn)象,在清代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至于那些天不亮就要起床,坐著馬車或轎子上朝的官員,大多都是朝廷重臣,一般的官員,還真沒有這個資格。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