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眄n愈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接著往下看吧。
有唐一代的文學實在是達到了頂尖的高度:前有《滕王閣序》、《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這樣氣勢磅礴、大氣渾厚的駢文經(jīng)典,后有《將進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的詩歌秀品,使詩文蓬勃發(fā)展,唐詩更成藝術頂峰。散文文學散落在群星中,并不讓人覺得如何璀璨。
《師說》作為唐文中的經(jīng)典看似平平無奇,既無《赤壁賦》的詞采飛揚,也無《蘭亭集序》的玄思飄逸,但卻受到歷代文豪追捧。
作者韓愈,論曠逸古今不如蘇軾,論文氣旺盛不如歐陽修。但他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是他的粉絲,曾評論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歐陽修的"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亦是承襲他的治學思想。
《師說》與韓愈,看似平實,但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地位。這曾讓我困惑不已。
曾經(jīng)通篇背誦《師說》,但卻讀不懂韓愈,而今再讀《師說》我卻仿佛窺見了一位千古斗士。
一、師道不存
隋唐時期首創(chuàng)科舉制度,將選官擢才的范圍擴大到普通家庭,但選官仍然受到魏晉以來的門閥氏族的影響,許多世家子弟、高官之后可以直接入學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無論課業(yè)如何,都可以入朝為官。這使得上層士族普遍輕視"教書"之人。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愈顯官場積弊,很多平民學子對科舉考試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yè),從師的風氣也在民間下降。
以上兩種因素導致了當時恥于求師、羞為人師的社會風氣。
貞元十七年官途屢屢失意的韓愈終于得到起用,被唐德宗授予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之職,負責整理典籍與教授四門學。在國子監(jiān)為師的韓愈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學風之不正,教學事業(yè)困難重重的現(xiàn)狀。
次年李氏子蟠問道于韓愈。韓愈有感于"師道不存"、李蟠能行古道而寫下《師說》一文,立志借國子監(jiān)之平臺改革文壇,一掃輕靡之風。
二、何為師道
《師說》一文韓愈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中心論點,毫無魏晉駢文的拖沓。接著他為"師"下了定義:"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不再專指博士、祭酒這樣的官府教師,也不僅僅是民間私塾的各科先生,而是各行各業(yè)能夠傳達道理、消解疑惑的人。這就首先理清了"師"的概念與范圍。
而后韓愈由"熟能無惑?"論證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條理分明、邏輯嚴密。這也體現(xiàn)了韓愈的基本主張:即能者為師。
接著是對現(xiàn)狀的描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士人請師教子而自身則恥師,實在是矛盾之極,士人恥師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對比,愈發(fā)顯得士人的見識不足。最后韓愈例舉了先圣孔子的求師經(jīng)歷,有理有據(jù),詳實地論證了求師問道的中心思想。也表明了師和弟子的相對關系:即弟子與師是平等的。這大大地淡化了師的權威與神秘。
韓愈借褒獎李蟠為由,抨擊了當時恥于相師的社會風氣,為文壇帶來一股清正之氣。而《師說》一文也與當時盛行的華麗駢文不同,全文古樸詳實,頗有先秦遺風,這也為文壇的靡靡之音注入了一股清流。
三、《師說》與古文運動
魏晉以來,講求四六句對偶、詞藻華麗的駢文盛行一時,并影響深遠。及至南北朝時期,為了追求對偶、用典、華麗,駢文往往艱澀難懂、表意空洞。這種文風一直持續(xù)到唐代。
詩歌也受到這種靡艷文風的影響曾一度空洞乏情。但前有陳子昂返璞歸真,重現(xiàn)古風,后有上官婉兒宮體訴情,開一代之先河。因此唐代詩歌高度繁榮,快速摒棄了宮體靡艷文風的影響。與之不同的是文章方面遲遲沒能革故鼎新,巨麗駢文仍然盛極一時,而先秦的古樸散文只是小眾文人的愛好。
韓愈身居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之職,開始積極提倡文壇改革。時人柳宗元、劉禹錫積極響應,亦批評六朝文風。此時終于迎來了"古文運動"的高潮。
"古文運動"主張繼承散文傳統(tǒng),有所革新和創(chuàng)造,反對抄襲模仿;文從字順,語言服從內容的需要;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同時韓愈又明確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創(chuàng)作思想。
文明何道?道即是孔孟之道。沒錯,除了一改文風之外,匡扶儒門才是韓愈內心的真正訴求。《師說》既是韓愈"古文運動"的莊嚴宣言,又是弘揚孔孟之道的有力工具:
儒家思想講究尊師重道,講究天地君親師,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師道衰落也就意味著儒家思想的衰微。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混戰(zhàn)不休,統(tǒng)治者崇信佛老思想,這給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除此之外,佛寺廣建,占良田無數(shù),而僧人又得以免納賦稅,這嚴重影響了經(jīng)濟民生,乃至動搖國本。
《師說》極力倡導師道復興乃是韓愈文以救國的第一步。以倡師道而復興儒學,以復興儒學來反對佛老,再以反對佛老而治世救國,這才是韓愈寫作《師說》的終極目的。
一代文豪韓愈雖然培養(yǎng)了眾多青年散文家,但他想做的從來不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圣人先師。他的心中藏著匡復盛唐的夢。
四、《師說》與韓愈
《師說》之后韓愈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但卻并不是文壇之人風聞而從之,而是奚落排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寫道: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因抗顏而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這足以說明韓愈因為《師說》而遭到了嘲笑咒罵?!稁熣f》的余韻不止于此,第二年,即公元803年,韓愈因上表《論天旱人饑狀》遭李實饞害被貶,然這其中不乏有《師說》帶來的負面影響與頑固守舊派的落井下石。
遭逢貶謫的韓愈并沒有放棄"古文運動",反而繼續(xù)教授門徒,時人受教于韓愈都自稱"韓門弟子"。此次被貶之后不久,他又被再次起復,甚至一度官至刑部侍郎。然而不論得意失意,韓愈始終不改風骨。
公元819年,唐憲宗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京,舉朝崇佛,韓愈憤而寫《諫迎佛骨表》。在奏疏中他直言佛骨為“朽穢之物”、信佛之人皆早亡而觸怒皇帝被貶潮州。在途經(jīng)藍關之時韓愈與侄孫韓湘相見,寫下了"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的悲壯之句。
從《師說》到《諫迎佛骨表》韓愈一直秉持著自己的為文理念:文如其人、文以載道、不平則鳴。雖然屢遭起落,卻不改初心。在世人眼里他也是永遠的"楚狂小子韓退之"。
五、《師說》的意義
《師說》作為"古文運動"中的經(jīng)典篇章是韓愈身先士卒的大聲疾呼?!稁熣f》全文形象生動,用筆精煉。韓愈以他的優(yōu)秀散文做示范在青年作家中樹立了威信,并贏得了更多的認同。
其二,《師說》明確表達了韓愈"文道合一"的寫作規(guī)范。全文無一處廢筆,中心思想明確,文章中的所有語言都是為了闡明求師問道這一中心而服務。切合了韓愈"文以載道"的理論思想,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chǎn)物,除此之外,此文還極大的體現(xiàn)了散文的教化作用。
其三,鑒于當時的社會風氣,《師說》的橫空出世不異于驚雷乍響,為日后的社會變革注入了精神力量,同時此文抨擊時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們對求師問道的看法。
《師說》同時入選了部編本與人教版語文教材。這足以說明千年之后《師說》仍然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師說》中"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一句不僅體現(xiàn)了韓愈不恥下問的治學思想,也告誡當今的我們要以社會為師、父母師友為師、文史科技為師。
除此之外,為文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實感,恐怕也是這篇《師說》想要傳遞給學生們的作文理念。
最重要的是我在《師說》之中看到了韓愈的斗士之魂:在眾所恥師的環(huán)境中,他以《師說》為吶喊,破開文壇腐朽,抗顏為師;他以筆為刀,劈開政壇黑暗,革新救國。肅清文壇即肅清政壇。
因為《師說》韓愈被斥為好為人師的"狂人",可見這樣一篇文章在當時是多么的驚世駭俗,也可見韓愈的氣魄與膽量。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