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已然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除了密切親子關(guān)系、培養(yǎng)閱讀興趣之外的作用也越來越顯現(xiàn),在此基礎上繪本閱讀的一些“藥用功能”也能得以施展。比如我總結(jié)的六大功能中的一條: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的引導。像是愛護牙齒的習慣和行為就可以通過繪本閱讀來引導。
幼兒護牙的主要目標有倆:長好看嘍;別長蟲牙!特別是后者,是大人們都很頭疼,孩子們都不在意的事情。除非引起了牙疼,“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這樣的諺語是敵不過糖果和不良習慣對孩子們的誘惑的。牙疼科學的說法叫做齲齒,也被稱為“蛀牙”,是一種牙齒被細菌破壞后,引起疼痛、影響咀嚼并可能影響全身健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一位家長都會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告誡孩子要愛護牙齒、要好好刷牙……效果卻差強人意,乃至很多孩子不僅遭受齲齒之苦,還在長大后為牙齒的層次不齊而傷心。
其實孩子不愛刷牙有其背后原因:
有些是對刷牙有恐懼心理。孩子的吞咽反射發(fā)育沒有完成,且口腔比較小,刷牙容易惡心,嘔吐,這樣不舒服的感受,讓孩子對刷牙產(chǎn)生恐懼,從而抗拒刷牙!
有些則是習慣尚未養(yǎng)成,成人都有惰性,更何況還不算懂事的孩子呢?
還有些則是家長過于緊張導致的。一看到孩子姿勢不對,刷牙不按時,就要惱火生氣,這樣反而讓孩子對刷牙造成緊張、害怕。
所以與其說教,不如讓以形象思維為認知特點的幼兒,讀讀圖文并茂又有故事的繪本,就好像我們家的案例。我兒子剛上幼兒園時,因為要早起出門了,本來還不錯的刷牙習慣漸漸給耽擱了,再想撿起來就麻煩了。于是,我請來一位小熊來幫忙---《小熊不刷牙》。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睡前由爸爸讀繪本,我把這本新書夾在幾本老書后讀給他聽,他很喜歡,聚精會神地聽,然后說,“不刷牙不好,我要天天刷牙”。我們要的就是這一句,跟幼兒有時候要強調(diào)“說話算數(shù)”的概念,這也是尊重他的體現(xiàn),反過來也促進幼兒的情商發(fā)展。
沒過幾天,兒子有時候想偷個懶,想盡各種由頭不刷牙,我們就會念經(jīng):“有一個可愛的小熊因為不刷牙,牙都沒有了,他可怎么吃飯???”他就乖乖地刷牙去了----這是利用書中的結(jié)果形象化提醒,而不是我們說的枯燥的抽象的“威脅”。
實際上他刷牙,也未必能做到每天堅持2遍。但無論如何,刷牙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
新一代的繪本,一般不會用恐嚇來教育孩子,可以主觀想象,但絕對客觀描述,潛移默化的去引導。《小熊不刷牙》還不那么徹底,有一點點的灰色調(diào),不過基本上還是通過第三者去描述如果沒有牙就不是一只真正的熊,甚至不能吃東西。這個會讓小朋友有一點點的“恐懼”,但是比起我們最常用的說辭是:不刷牙,長蟲子,有牙洞,很疼的等等,要溫柔許多。
最后一幅畫面,兒子和我都很喜歡,因為之前,我們經(jīng)常這樣一起刷牙。講了這個故事后,兒子更喜歡跟爸爸一起刷牙了。
還有一本輕松幽默的《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也是從“嚇?!钡慕嵌瘸霭l(fā)給孩子哈哈大笑的提醒,鼓勵孩子養(yǎng)成刷牙習慣。
這樣的行為糾正之外,我們最好讓孩子知曉牙齒和牙齒細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較合適的是《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和《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它們是專門為孩子精心設計的牙齒保健知識科學繪本,圖畫生動形象,語言童趣盎然,特別符合幼兒的閱讀特點,也非常適合親子共讀。這兩本書運用巧妙構(gòu)思,用童話講知識,用圖畫說故事,把牙齒和細菌擬人成個性格鮮明的小學生和小怪物,前者把人的口腔設計成一所專門給孩子開設的、講解牙齒知識的??茖W校,后者設計成街道。親子共讀的時候,大小讀者會一起進入奇特而有趣的“牙齒學?!焙汀把例X大街”,輕松快樂地掌握牙齒保健科學的基本常識。
也許有的家長會擔心,這么多的內(nèi)容,幼小的孩子能接受嗎?其實,只要表現(xiàn)形式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是驚人的。換言之,只要圖書的形式與幼兒的認知特點相吻合,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在《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為例,作者將嘴巴和牙齒變成了一所學校,牙齒們不但有自己專業(yè)的醫(yī)學名稱,更有屬于書中角色的擬人名字,它們個性鮮明,每一顆牙齒都能讓小讀者在自己的課堂里、班級中找到真實的、與之相應的小伙伴。這些活潑生動的牙齒學生們在學校里度過自己充實的一天,還有豐富熱鬧、生機勃勃的課余花絮,活脫脫就是一出電視上流行的情景喜劇。但是與電視節(jié)目不同的是,圖畫書是一個實體。每一頁畫面都實實在在地停留在紙上,除去當頁出場的“主角”之外,在畫面中更有豐富細致的細節(jié),讓小朋友們在反復的閱讀中不斷找到新的發(fā)現(xiàn)。
在牙齒大街上的故事里有兩個住在牙齒里的蛀蟲哈克和迪克,他們沒日沒夜的忙碌,就是要把牙齒改造成一條大街。他們等待著美味的食物降臨到牙齒大街,他們不停的在牙齒里挖洞,以便貯藏這些食物。終于有一天,牙齒警察----就是牙刷上的牙膏出動了。他們坐在牙刷身上,開始掃蕩牙齒大街。他們把哈克和迪克的存貨全都掃了出來,然后又用鉤子來幫助清理蛀牙。通過牙齒警察的工作,總算把哈克和迪克趕到了下水道里。
低幼繪本“噼里啪啦”系列、“小熊寶寶”中也各有一本關(guān)于刷牙的書,是從行為本身出發(fā)給幼兒正面的引導。我們不要覺得有了這個基礎就萬事大吉,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需要鞏固,待孩子到了3歲以后,我們可以接著共讀《小熊不刷牙》《牙醫(yī)怕怕鱷魚怕怕》那樣的把成人的“說教”化為故事之后,孩子們會覺得刷牙很重要;再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孩子們會覺得更加有趣和快樂,而且更懂得愛牙護牙的原理---這也滿足了孩子的探究欲。
不過,與親子共讀相對應的是,父母要堅持刷牙,教給孩子正確地刷牙方法,定期檢查,真正幫助孩子擁有美麗健康的牙齒。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發(fā)表評論